an en in(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5、 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也應該圍繞如何讓學生正確地掌握鼻韻母的發音去安排教學,方可為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
課前思考:
注意充分發揮了教材的資源作用,用好情境圖,唱好語境歌。注意密切聯系了學生的生活體驗,這樣,不僅架起了所學的韻母與學生已有的口語經驗和生活經驗之間的橋梁,還引導學生知道天an門是中國的象征,并創設情境鼓勵學生在國歌聲中立正,不失時機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三個鼻韻母的教學上有層次,在教學時重點花時間指導學生學會an的讀音,在學生掌握發音的基礎上放手以不同的形式讓學生學習en、in。這樣不僅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避免了簡單重復,而且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嘗試發音,體會發音過程,探究發音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中去找新的未知點,從而產生對學習拼音的濃厚興趣。新的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質。 “讀一讀,你能發現什么?”,以此引導學生找到鼻韻母的規律。這部分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原有水平,而不是只關注自己的教案,忽視學生基礎。然后再在一定的基礎上有效地引領學生向更高層次去發展提高。這也正體現課標修改后的精神: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有意義地接受性學習相輔相成。
課后反思:教學時間(10月15、16三課時)
漢語拼音作為識字、學普通話的拐棍,是小學語文第一冊繼入學教育之后的一個重要內容。但它的枯燥乏味總是給初入學的孩子帶來很多學習上的困難。又因為我們受方言地區影響,最難發好前后鼻音,所以,前后鼻音教學也是整個拼音教學中的難點。因此當學生第一次接觸前鼻音時就應該要打好基礎,這就需要老師的耐心指導。
針對活潑好動的一年級兒童,怎樣把握好課堂教學的節奏?幾番思考之后,我采取以下教學措施:1、用教師生動、形象的體態語(特別是手勢、眼神)及簡單、明了的示意圖來調動學生的感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運用多種形式的讀擴大訓練面,采取各種有趣的游戲讓學生在競爭中忘卻疲勞,熱情地投入學習3盡量科學、合理、深入淺出地講解發音技巧,并能有梯度地安排環節,讓學生易學。4、會讀還要會寫,讀寫要同步。課堂要盡量留出時間進行練筆。
課后反思: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科性質在語文教學中的基石作用,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要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要有利于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一年級本冊語文書是新教材,首先從內容上做可很大的調整。在拼音教學中插入了有趣的兒歌,并配以生動形象的圖畫,極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的求知欲。在本冊《an en in 》的教學中,我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式,體現新課程的理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景,充分利用教科書的教學資源
在導入本課時,我利用課文的插圖讓學生通過觀察,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小動物在表演馬戲,是怎樣表演的。以直觀的圖畫引入拼音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仔細的觀察,相繼回答。根據學生的回答,我相機出示相關的要學習的韻母“an en in ”讓學生懂得拼音與實際生活中的聯系,這樣,以學生所能看到的熟悉的事物出發,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獲得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