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象
二 了解官員說的方法,體會不可行的原因,理解有些問題需要打破常規去解決
孩子們,你們知道要想知道一個物體的重量,得需要什么嗎?(秤)對,我們稱體重、去超市買菜、買米等都需要用秤稱一稱。
官員們都是博學多才,他們肯定會先想出辦法的。是嗎?他們想出了什么辦法?(指名讀一讀)我發現他們想的辦法和我們剛才想的一樣。(板書:造稱、宰象)
這種辦法行嗎?為什么?(造秤花費人力、物力、財力較多,等待的時間太長,我們著急呀。什么,大象死了,我們既要象重量,更要象活著。這么珍貴的動物怎么能死呢?就是我們同意,象也不同意呀。)
“曹操聽了搖頭。”
在同學們發表看法的時候,曹操可一直沒說話,你們知道曹操同意嗎?可他沒說話呀,你們怎么知道的?噢,是通過曹操的動作體會到的。我請一個同學來讀一讀這句話,一個同學再做動作,看是不是能把曹操的想法表現出來。問做動作的孩子:曹操,你同意官員提出的辦法嗎?(板書:搖頭)
“曹操聽了直搖頭。”
再請一位同學來讀這句話,還是剛才做動作的同學做動作,其他同學也可以做動作,看看這次動作你們做得符合這句話的要求嗎?再問做動作的孩子:曹操,你同意他們剛才提出的方法嗎?如果沒有體會出來,可以老師讀句子,學生再做動作。再問,我聽出在你們的想法中多了個詞,什么詞?(特別、十分、非常等)你們為什么要加上這個詞?(板書:直,用彩色筆寫)是呀,一個“直”字把曹操特別不滿意的態度都表現出來了。所以,只要詞語用得準確,人物不用說話,我們照樣可以準確地知道他的想法。
三 了解曹沖稱象的方法,體會人物的特點,感受語言的精煉
在1800年前,沒有先進的工具,看來要想稱大象的重量,就不能用常規的方法了。曹沖就打破了常規,對大家說出了自己的方法。自己讀讀曹沖說的方法。
出示“把大象趕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著水面,在船舷上劃一條線。
再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
等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稱一稱船上的石頭。
石頭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我請一名同學當曹沖,把自己的想法讀給大家聽。我可有要求,要讀的正確,停頓合理。
我再請一位同學當曹沖,把自己的想法講給大家聽。要求:要講完整,不能有遺漏。
我再請第三名同學當曹沖,把自己的想法講給大家聽。要求:要用上“先,再,然后,最后”這四個詞。
我最后請第四名同學當曹沖,用教具邊演示邊講。要求:要讓在場的曹操和所有官員都聽明白。
曹操們,官員們,你們對曹沖說的稱象的方法和過程還有不明白的嗎?現場可以向曹沖提問。
我想向曹沖提個問題,稱東西得用秤呀?你稱大象的秤在哪呢?(船)(板書:以船代秤)為什么石頭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呢?(板書:以石代象)曹沖就是曹沖,不光想的方法好,說得也很簡練,短短四句話,就把這么復雜的過程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語言,但沒有提示語和冒號、引號。
你們讀讀,知道這是誰說得話嗎?(知道,曹沖)因為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可以脫口而出。但是要是以前從沒讀過或聽過這個故事的人,剛開始讀,可能還真得好好想想呢。這可麻煩了,邊讀還得想,這句是不是人物說得話,還得想這句是誰說得話呢,這可太慢了,不光慢,有可能還會張冠李戴,誤解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呢。這可怎么辦呢?(讓學生想辦法,說出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