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雜談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龍虎塘中心小學 周 菊】
〖情境教學在古詩教學中的運用·音樂渲染,引入詩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觀情感與客觀生活的物(景)、高度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古詩教學應將學生引入詩的意境,在其面前展現詩文所描繪的各種美好的畫面和形象,使他們與詩人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感受詩情美。在古詩教學中,如能借助音樂形象烘托、渲染課文內容,不僅能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還能作用于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喚起學生在生活聯想,誘發審美再造,形成并開辟動人的藝術意境。
例如,教學古詩《所見》一課,在以講小故事的形式介紹詩人時,可選擇古箏曲《春江花月夜》作為語言描述情境時的配樂曲。課堂上,學生們被深深吸引住了,整個個體、整個思維,仿佛都回到了那遠古時代,仿佛看到了詩人杜牧正在自家的茅屋里吟詩作畫……一派古色古香的情調,如此課堂氣氛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做了較好的情感鋪墊,也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增強了學生的美感體驗,提高了素養,開發了智力,充分地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思維和想象能力。
【湖北省棗陽市第二實驗小學 楊 凌】
〖多媒體教學古詩“四步走”·創設情境,走進文本·利用網絡平臺查找作者簡介及時代背景〗
古人云:詩言志。詩人寫詩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均為抒發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鑒賞詩歌,就應該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須要知人論世,了解相關的時代背景,把握詩歌的意象,以人為本,仔細品味詩人的情感了解作者生活的那個特定時代,特定環境,把握作者作詩時的特殊心情去讀詩、去想象。
如教學古詩《所見》,讓學生邊看森林的美景和牧童捕蟬的動畫片,邊聽森林中潺潺的溪水聲、悠揚的笛聲和知了的鳴叫,讓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很快就體會到了古詩中迷人的意境和鮮明的形象,激發出學生學習古詩的強烈興趣,從而輕松愉快地走進文本之中。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實驗小學 趙遠利】
〖古詩教學中的意境導入·運用電教媒體,進入詩的意境〗
針對小學生愛聽故事,愛看動畫的特點,可將有關古詩改為有趣的故事,做成動畫課件,配上對白和音樂,這樣可以刺激兒童的感官去感受古詩的意境。
如古詩《所見》,讓學生邊看森林的美景和牧童捕蟬的動畫片,邊聽森林中潺潺的溪水聲、悠揚的笛聲和知了的鳴叫,讓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很快就體會到了古詩中迷人的意境和鮮明的形象。
【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第一小學 姚文瑾】
〖古詩新教·指導誦讀,貴在共鳴〗
“詩是有聲的畫”。在古詩教學中,指導學生反復吟誦,注意把古詩的韻律、節奏用抑揚頓挫的語調表現出來,再適當運用生動的電教手段輔助,讓學生在感情上與詩人產生共鳴,體會古詩的語言美。
如《所見》這首古詩,僅四句話便勾畫出放牛娃的聲、情、神、態。誦讀第一句“牧童騎黃牛”應平起敘述;第二句“歌聲振林樾”高亢贊美,突出“振”字;第三句“意欲捕鳴蟬”用敘述的口吻;第四句中的“忽然”應重、快,讀后稍停,表現牧童機敏、隨機應變;“閉口立”三字輕、慢,一字一拍,再現牧童悄聲屏氣,伺機觀察和躡手躡腳捉鳴蟬的神情。學生一邊看屏幕上的畫面,一邊聽悠揚音樂聲中的蟬鳴,非常投入地吟詠出牧童活潑機靈的可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