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雜談
【遼寧省興城市教師進修學校 張 超】
〖要自覺地把簡筆畫運用于語文教學之中〗
簡筆畫進課堂,能幫助學生借畫析句,化難為易。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由于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境變遷所形成的詩人與學生思想感情之間的距離,以及古詩抽象概括,精煉含蓄的特點等因素的制約,使小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困難重重。為此,有必要在教材內容現兒童思維之間架設一道直觀的橋梁,以幫助學生化難為易,準確地把握詩意。
如講古詩《小池》可充分運用簡筆畫。教第一句:“泉眼無聲惜細流”時,畫出泉眼和流向小池的細流。學生根據畫面講出了詩意:泉眼好像十分珍惜泉水,只把泉水細細地放出來送給小池。教第二句“樹陰照水愛晴柔”時,又畫出小池邊的樹和樹枝在池水中的倒影。學生看后懂得了“樹陰照水”就是樹的影子投在水里。再通過想象和聯想,進一步體會“惜”和“愛”這些人格化的詞,以加深對詩句的理解。接著教師又先后畫出剛出水面的卷著的荷葉尖和一只倒立在荷葉尖上的蜻蜓,詩畫對照,讓學生說出詩句的意思。就這樣,學生讀詩看畫,看畫想詩,一句一景,生動形象。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一小 馬麗紅】
〖試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可以培養小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創造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美、鑒賞美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能動作用,進行創造性的思維訓練,掌握創造性的技能,大膽地運用在實踐之中,由此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如課文古詩《小池》(作者是宋代詩人楊萬里):“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學生學習完課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古詩所描繪的情境,獨立去做一幅畫,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詩中所描繪的初夏小荷初現的情境,而且通過繪畫表達出對色彩美、形象美的理解。
【北京市大興區龐各莊鎮第二中心小學 寧書平】
〖讓創新的陽光灑滿語文課堂·點燃興趣的“導火索”,誘發創新·營造“情場”、情境激趣〗
小學語文課本入選的文章大多文質兼美,有的文筆清新雋永,富有感染力;有的情深意長,耐人尋味;有的富有幻想,充滿神奇色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創設情境,營造氣氛,在學生與作者之間架起情感的橋梁;營造“情場”,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與感染。
如古詩《小池》一文,描繪了一幅初夏的小池中新荷初露的美麗而富有生機的畫面。教學時,在輕柔的音樂中,我播放了一張幻燈片:涓涓的細流,濃密的樹陰,清澈的水面,初露的小荷,蜻蜓緩緩地停落在小荷上。這是一幅多么優美、寧靜,充滿生機的初夏美景圖啊!眼前的圖畫一下子把學生吸引住了,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畫面,輕松而愉快地誦讀起詩句,不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也體會到了詩人的情感。
【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城關小學 武雅婷】
〖快樂語文教學談·靜動結合,培養學生多種興趣〗
教學是多種藝術的有機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就應采取不同的、恰當的教學藝術手法,使學生融會貫通,吸收精髓,因而教者要齊備、必備多種藝術素養,如:繪畫、歌唱、演講、游戲等。這些才能激發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靜態主動學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