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雜談
【廣東省廣州市永勝東山區海印苑小學 馮卓寧】
〖語文課堂調控能力淺談·進入角色,增強感染力〗
語文以豐富多彩的文字,表達一種意境,一種思想。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向學生展示文章的人物,讓人物的思想感情深深地吸引學生,教師本身必須進入“角色”。
因為,教師設計的教學要獲得成功,取決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字去感受書中意境和思想,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引起共鳴,要學生受感染,教師要先被感染。所以教師首先要了解課文,了解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程度,通過學生所關心的事物,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談話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地接受知識。
最近,我觀摹了市教研室舉辦的“全國小學語文情景教學”幾個參賽的課例其中一個參賽課例,頗受啟發。教學《所見》古詩的教師,一開始,引導學生溫習已學的古詩后,提出三個問題引入教學:① “見”是什么意思?② “所見”呢?③ 那么是誰看見呢?三個問題實際進行了“溫故”、“初知”、“引新”三步曲,重點放在“引新”,教師為了讓學生產生感染,花心電設計了一組音樂故事旁白,讓學生看著畫面情景,聽著悠揚的音樂故事,了解詩人自己看到的情景。
“引入”是前奏,要感染學生,更重的是教師進入角色。執教者對課文體味很透徹,把自己完全置身在詩句所描述的意境之中。教師通過分句指導學生理解詩句后,盡可能拉近學生與詩人的距離,讓學生扮演詩人描述情景,讓學生逐一描述詩的意境自我陶醉。帶學生進入詩情畫意的大自然美景之后,教師忽然問:此時詩人的幾個好朋友相約來到詩人家中,你會怎么做呢?看哪一位“詩人”最聰明?經老師這一點撥,學生馬上有所感悟,逐一向朝他們走來的“好朋友”──老師,紛紛呤誦《所見》一詩,贈予遠道而來的“好朋友”。“詩人的好朋友”──教師,也拱手向“詩人”──學生說道:謝謝!汝兄真是詩才橫溢,好詩!好詩!整個過程,師生在情交流中,培養了語感,落實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除此,教師在注意語言準確性和科學性的前提下,還增添一些風趣幽默,引人入性而又恰到好處的語氣、手勢、感情,不僅激發學生的情感活動,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可見,教師要讓學生受感染,自己先要被感染,要把學生帶入情境,進入角色,讓使學生產生共鳴,學生的思維與教師的指導才能夠同步。
【安徽省馬鞍山市珍珠園小學 尹曉峰】
〖評價為學生發展服務·讓評價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情感〗
我教學古詩《小池》時,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初夏小池的美麗:“你認為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小池?”有的學生說:“這是一個幽靜美麗的小池。”有的學生說:“這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小池。”我微笑點頭,表示贊許。不料袁野同學卻說:“這是一個漂滿垃圾的小池。”聽到這樣特別的回答,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大家的眼睛紛紛看向我,等待我的判決。說實話,圍繞著小池的美麗講解半天了,我真不愿意聽到這弦外之音,但我沒有及時評價,而是進一步問袁野同學:“你為什么這樣想?”“因為我看到許多池塘里都有垃圾,珍珠園內的碧溪河里也有垃圾。”“那你怎么看這件事呢?”“許多人太不愛護環境了,我們不能和他們一樣。”同學們聽了都向他投來贊許的目光,袁野高興極了,雙眼閃著自信的光芒。接著,我讓全班同學討論:“這真是一個充滿垃圾的小池嗎?說說你這樣想的理由。”一陣熱鬧的討論之后,同學們很快就得出結論:“這不是一個充滿垃圾的小池。因為如果小池內有垃圾,詩人站在池邊就不會有好心情,不會寫出這么美的詩”。袁野同學再一次站起來激動地說:“如果小池有垃圾,那空氣就不新鮮,就不會還有蜻蜓立上頭。”多棒的理解呀,同學們從課本聯系到自己的生活,又從生活回歸到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