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雜談
如古詩《小池》的教學,我就創設了如下幾個問題,讓學生通過觀看場景邊思考邊品味。
1、“尖尖角”是什么?
2、“泉眼惜細流”“樹陰愛晴柔”那么這個“早”字又說明了什么?
3、這首詩描繪了什么季節的景色?
學生帶著以上問題,通過熒屏上畫面的展現和變換,使他們的感知處在興奮的狀態,激發了深入思考的積極性,開拓了思維的閘門,抓住線索,欣賞畫面,在感知中探究問題,進而上升到理性認識。然后引導學生以詩句的語言材料為依據,用自己的語言內化詩文,具體描述出詩中的景象,化詩人的思想感情于形象畫面的描述之中,進而深刻地領悟詩的意境。
【廣東省佛山實驗學!〕探瘌P】
〖快──“趣”的光芒·抓住主要特點,進行繪畫〗
語言文字負載著豐富的思想,情感知識。低年級教材中一些課文,用優美的文字描繪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動手畫,把抽象的文字轉化成形象的圖畫,在學中畫,畫中學。
如教學古詩《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人以淡淡的筆墨描繪了一幅明麗清新,生機勃勃的夏日荷池圖。教學時,我以繪聲繪色的語言引導學生進行想像:細細的泉水靜靜的流入小池,濃密的樹陰映在水面上,一池碧綠清澈的池水,還有那剛露出水面的新荷。這么美的風光難怪蜻蜓再那兒一動不動,不肯離開。當學生被這優美的語言打動,想要走進古詩里說說自己看到了那些美麗的景象。生邊說我邊在黑板書畫激發了他們表達的興趣,無論學生的理解有多深,可以說他們都是用心去體會、感受的。詩意也就自然顯現了。朗讀起來也更加有味了。學生被老師的畫感染,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也要把對詩的理解通過畫筆和朗讀來表達。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秀峰區巾山小學 扈 潔】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激活課堂教學,從教法入手激趣。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要使學生的學習在課堂上獲得最高、最理想的效益,教師的“教”就應靈活多樣。教師首先應認真鉆研教材,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因材施教,處理好教師、教材、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要“跟學生學”,“如果不知道他的環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導他”。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要認識和發現學生的需要,并施以適宜的“陽光”和“養料”,使學生有學習的興趣,從而產生乃至爆發自身求知潛能。教師要學會靈活使用教材,精心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節,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寓教于樂,學生的學習效果將不言而喻。
由于語文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因此,在教學中還可以結合其他學科的特點,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相關的語文教學活動,例如唱一唱、跳一跳、畫一畫、說一說、演一演、聽音樂、收集資料等。這些活動把語文課的課堂,變成再現豐富生活的舞臺,使學生得到“解放”,把學習語文課本與學習“生活課本”結合起來;把學習課文、體驗生活、增長知識、啟迪思維、培養能力融為一體,“行”中有“知”,“知”中有“行”。
我在教學古詩《小池》一文時,就是這樣處理課堂教學的。在學生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后,為了能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初夏小荷塘的美,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再現古詩情境,學生們通過畫詩、演詩、仿作詩等形式更深刻的理解了古詩、深刻感受到了詩情畫意。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不但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還體現了學科的整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