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雜談
語文課正在進行,我在上古詩《所見》,在學習第二句時,讓學生們輕聲自由讀詩句,了解詩句的意思。教室里馬上出現一片搖頭晃腦的“小詩人”,但不到一分鐘,一聲叫唱聲蓋過了讀書聲,師生們的目光一齊射向發(fā)聲的地方。只見最后一排的林立信正旁若無人地就著隔壁班英語歌曲唱得正歡。這不是跟老師唱對臺戲嗎?大家都暗暗替老師捏一把汗。
“林立信,看來你挺喜歡唱歌吧?”我微笑著問,他自豪地說:“嗯,我很喜歡唱英語歌,我一個人的時候經常唱。”“是啊,我們都是農村孩子,老師知道你們都喜歡唱歌,那么,許多家庭里并沒有卡拉ok伴奏,那你們都是怎么唱呢?”我佯裝不解地問。“我們不用卡拉ok!”學生們的表現欲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許多女同學說喜歡跟著電視唱或唱給爸爸媽媽聽,男同學普遍說就愛大聲地唱,還有的說怕別人笑就喜歡唱給自己聽……伴著課文朗讀帶的吟誦學生很快地就融入了這特定的情境之中……
從這個案例可以體現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寬容、愛護、贊賞,在相互信賴的氛圍下開展新智啟迪,以情生情,師生互動互惠。另一方面還可以說明教師應該具有教學機智,不為意外所困,能藝術地生成符合學生學習興趣、順應學生情感脈絡又不游離于課文之外的課。
【江蘇省張家港市云盤小學 李月琴】
〖低年級學生參與學習初探·讀讀編編,當故事大王〗
當今獨生子聰明伶俐,記憶力強,口頭表達好,有的沒上學就能背上好幾首古詩,雖然不清楚詩的內涵,但也咿咿呀呀,背得滾瓜爛熟。作為教師,教學重點不再是機械地教會他們背,而是讓他們明白嘴里背的到底是什么,再現生活情境。為什么要背,背出情趣。教師抓住低年級學生愛聽故事、樂于表現自己的特點,讓他們讀讀古詩,看看插圖,編個故事。誰編得合情合理,誰就是故事大王。
如教古詩《所見》,迷住學生的不是美妙的詩境,而是動人的畫面。乘著興致,讓學生讀讀詩句,細察圖畫,發(fā)揮想象,編個“牧童捕蟬故事”。為了能當上故事大王,學生紛紛舉手,爭搶發(fā)言。經過教師的點撥,在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中學生輕易理解了重點詞“欲”、“捕”、“鳴”,欣賞到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境,同時很快解決了課文的重點、難點。學生在課堂中積極主動參與,既鍛煉了表達能力,又發(fā)展了想象創(chuàng)新能力。
【福建省廈門市開元區(qū)梧村小學 吳玉瓊】
〖用新教材 落實課標新理念·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新課標、實驗教材都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學活動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情緒高昂、精神亢奮狀態(tài)下,往往會迸發(fā)出思維的火花,讓老師收獲意外。
如古詩《所見》,詩文的意思較難理解,教師讓學生看看書上的插圖,圖文對照,說說自己的發(fā)現。生1:我看見,一個小男孩坐在黃牛的背上,他高興地唱著歌。生2:我看見一個小牧童坐在黃牛的背上,他背后掛著一個帽子,手里拿著一根竹竿,他邊騎牛邊唱歌,心里很高興,因為他要回家了。生3:一個小牧童放牛要回家了,他走在樹林里,樹林很美,樹葉都綠油油的,小草也綠油油的,他看見了心里就很高興,他就唱歌了……教師再請學生仔細觀察看看有什么不同的發(fā)現。生1:在高高的樹上還有一只知了,牧童在看只了。生2:老師,我認為小牧童原來在唱歌,他看見知了就沒唱了,閉上嘴巴站在那里,詩里寫他忽然閉口立。老師接口問:“那么牧童在想什么呢?”生1:他想把知了捉去玩,這是我爸爸說的。他的話音剛落,“不對!不對!”一片強烈的反對聲喊起來。這大出教師意外,但他不急于打斷學生想說話的欲望,再次反問:你們認為呢?生2:我認為牧童只是被知了的歌聲吸引了,他并不想捉知了。生3:我覺得可能原來牧童想捉知了回家玩,可他聽見知了唱得很高興,他想知了還是在樹上唱歌好,他就不捉知了了……孩子們說得面紅耳赤,都急于說明牧童是不捉知了的。教師被孩子們純真的心靈打動了,于是她說:孩子們,你們想的都很有道理。這首詩是詩人看見了畫面上的這一幕情景后寫下來的,詩人認為小牧童可能是想捉知了。看來你們比詩人更了解小牧童,知道他和你們一樣喜愛知了,一定不會把知了捉回家的……課堂上響起一片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