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雜談
【山東省煙臺市工人子女小學 山其紅】
〖讓詩路花語裝點童年·讀〗
即誦讀古詩詞,體會古詩詞的語言美。這是古詩詞學習的最低層次。古詩詞中的修辭對仗、聲調平仄,形成一種別具一格的韻律美。誦讀朗朗上口,韻味無窮。
課堂學習中,重在誦讀古詩詞!霸娛怯新暤漠嫛。教學古詩《所見》時,安排充裕的時間給學生反復朗讀,熟讀成誦,使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表現其活潑機靈的性格。詩中僅四句話便勾畫了放牛娃的聲、情、神、態。誦讀第一句“牧童騎黃牛”平起敘述;第二句“歌聲振林越”高亢贊美,突出“振”字;第三句“意欲捕鳴蟬”用敘述口吻;第四句中的“忽然”應重、快,讀后稍停,表現牧童機敏、隨機應變;“閉口立”三字輕、慢,一字一拍,再現牧童悄聲屏氣、伺機觀察和躡手躡腳捕捉鳴蟬的神情。學生在讀中體會到了詩的語言美、意境美和童真、童趣。
課余時間,我們開展形式多樣的古詩詞誦讀實踐活動。如,定期舉行“古詩詞朗誦大賽”、“古詩詞接力賽”、“古詩擂臺賽”……優雅的音樂、抑揚起伏的童聲、稚嫩的笑臉、激烈的比賽,活動中加深了學生對中華民族古文化的熱愛。
為加強古詩詞的學習,拓寬學習內容,我們各班開展“每周一詩”或“每周兩詩”活動,一學期至少背20首詩詞。而且,我們拓增古詩詞背誦的篇目,學生可自由背誦“課標”要求之外的自己喜歡的古詩,不設上限。學期末,學校舉行“古詩大王”評選活動,涌現出一批批“古詩大王”。僅上二年級的劉曉靜同學就能熟背200多首詩詞。
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古詩的語言美、韻律美、意境美,對學生語言的積累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廣東省中山市大涌鎮南文小學 陳先紅】
〖情境教育與學生素質發展探究·音樂渲染,引入情境〗
在教學中借助音樂形象,烘托、渲染課文內容,不僅能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還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語文教學中,把音樂與文字兩者結合起來,作用于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會起到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強化的作用。但在音樂的選擇上,要注意音樂與教材語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二者必須做到和諧統一,這樣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們在教學古詩《所見》一課時,根據教學程序,第一步驟是解詩題,簡介詩人。在以講小故事的形式介紹詩人時,選擇古箏曲《春江花月夜》作為語言描述情境時的配樂曲。課堂上,隨著音樂的變化氣氛發生了急劇變化,同學們被深深吸引住了,整個個體,整個思維,仿佛都回到了那遠古時代,仿佛看到詩人袁牧正在自家的茅屋里吟詩作畫……一派古色古香的情調,這樣的氣氛即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做了較好的情感鋪墊,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增強了學生的美感體驗,提高了素養,開發了智力,充分地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思維和想象能力。
【福建省廈門市竹壩學校 林麗娜】
〖讓語文課堂呈現生成的綠色·“預設”與“生成”的辨證統一〗
既然“隨機進入教學”這種生成方式這么重要,那么每一節語文課就只要“生成”,不用“預設”。其實這是一種誤區。我們應清醒地意識到“預設”與“生成”的辨證統一關系。教學活動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因此,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任何教學都必須有預設。而且這種預設必須涵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進程、教學方法、教學情境等諸多方面。只不過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學生實際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角色,教師期望的是學生按教案設想作出回答,因此努力引導學生,得出預定答案,不允許教學出現任何意外、“錯誤”,這種意識和做法是極其錯誤的,這樣的開拓是缺乏彈性和活力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即使課備得再怎么認真、預設得再怎么充分,也隨時都可能出現不可預料(預設)的情況;就算教師有這個本領,能預設到開拓教學中發生的一切,也沒有這個必要。新課程鼓勵預設有適度的彈性,給“生成”留下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對教學意外與“錯誤”,隨時作出應變,變動教學步驟和方法,順應學生的實際情形和情感脈絡,因勢利導,生成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