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一認1》教學設計及反思—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選2篇)
《認一認1》教學設計及反思—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1
一、教學內容:認一認1
二、教學要求:
1.認識16個漢字,讀準字音,分清字形。
2.通過觀察圖畫和聯系生活實際,初步了解字義。
3.引導學生發現象形文字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教學準備:1.教師準備:相關教學掛圖。
2.學生準備:每人一盒水彩筆、一張白紙。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老師聽說有的小朋友在幼兒園時,就認識了不少漢字。今天我想來考考大家,看看誰認的字多。不識字的小朋友也不要著急,我們一起來學習,好不好?
2.出示本課第一部分的8個漢字,指名會讀的學生大聲讀。表揚讀音準確的孩子,并請他說一說自己是怎么認識這些字的。
[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認識這些漢字的,這是一種成功的體驗,也為其他學生指明識字的途徑,激發更多的學生積極、主動地識字。]
(二)識字指導
1.教學“人”字。
(1)指名會讀的學生認讀:rén。(可以多請幾人。)
(2)教師板書“人”的甲骨文,引導學生觀察其象形之處。(教師提示:這就是一個人直立著,手輕輕舉向前方。是側面的樣子。
[引導學生觀察古、今文字,發現漢字的象形之處,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培養他們對漢字文化的熱愛。]
(3)引導觀察書上的圖:圖上畫了幾個人?是什么樣的人?
(4)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幫助理解生字。啟發:你家有幾口人?分別是哪些人?
(5)引導學生口頭組詞。(老人、軍人、人口、人家、人山人海、人聲鼎沸……)
[字不離詞,讓學生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加深對漢字的理解,同時豐富詞匯,起到積累語言的作用。]
2.教學“口”字。
(1)引導觀察圖:圖上畫的是什么?
(2)引導學生觀察人的嘴巴和“口”字的相似之處。
(3)指名讀kǒu,要求把三聲讀到位。
(4)齊讀。
(5)指導用“口”組詞,加深對“口”的理解。(口腔、口是心非、目瞪口呆、口若懸河……)
3.教學“手”字。
(1)指導觀察圖。引導思考:圖上畫的是什么?
(2)教師在掛圖邊板書“手”的甲骨文,(教師提示:我們的祖先真聰明,用最簡單的幾筆線條就畫出了手的樣子。)
(3),引導學生了解“手”字的演變過程,發現“手”字的相形之處。
(4)指導讀shǒu,注意翹舌音,把三聲讀到位。
(5)指導用“手”組詞,加深對“手”的理解。(手指、雙手、情同手足、手足情深……)
4.教學“足”字。
(1)出示“足”字,請會讀的學生領讀、齊讀,提示學生zú的聲母是平舌音。
(2)引導學生對照圖說一說“足”指的是哪個部分。
(3)指導用“足”組詞。(足球、手足、遠足、畫蛇添足、足不出戶……)
5.教學“舌”、“牙”兩個字。
(教法同上。)
6.教學“耳”字。
(1)出示耳朵的圖,教師板書“耳”的小篆,引導學生對照圖觀察,發現“耳”的相形之處。(2)出示“耳”字,指名讀,齊讀。
7.教學“目”字。
(1)出示圖,指名說說圖上是什么?(教師提示:一只眼睛。)引導思考:“眼睛”又可以叫什么?(目。)
(2)引導觀察:我們的祖先非常聰明,用最簡單的線條就記錄下了眼睛的樣子。板書“目”的古文字。
(3)教師小結:人類在不斷進步,文字越來越統一規范,這就是現在的“目”。
請學生齊讀兩遍。
(三)練習
1.指導學生對照圖,自由讀一讀相應的漢字。
2.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指名讀,齊讀。
3.指導游戲:教師出示漢字,學生快速讀出字音,并用手指出自己相應的身體部分。
第二課時
1.教學“山”字。
(1)出示幾幅“山”的圖片請學生欣賞。
(2)引導思考:看了這幾幅圖你有什么感覺?
(3)啟發:你能用最簡單的線條勾畫出山的輪廓嗎?(學生畫圖,教師巡視,選出優秀的作品。)
師:(實物投影,展示部分學生的作品。)大部分同學已經畫好了,你們看,這些都是同學們畫的山,真不錯!(出示山的古文字。)我們的祖先,就用這最簡單的線條畫出了山,這就是古時候的山字。
師:我們小朋友真不簡單,都能和祖先一樣創造字了!經過人們不斷改進,現在的山字這樣寫。(出示“山”。)誰來讀一讀?
(4)出示“山”的古文字,引導學生將自己畫的山與古文字相比,在比較中感知古文字與山的樣子是多么相似。
(5)出示“山”字,啟發學生發現“山”的象形之處。
(6)指名讀“山”,指導讀準翹舌音。
[引導學生經歷了發現的過程,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漢字的學習興趣。]
2.教學“水”字。
(教法同上。)
3.課外拓展。
(1)啟發:你能說出有關“山”、“水”的詞語嗎?
(2)將學生說的詞語歸納、補充,出示以下詞語,教師帶讀。(高山流水、清山綠水、山清水秀、山高水長……)
4.教學“金”、“木”、“火”、“石”、“田”、“土”。
(1)出示:金、木、火、石、田、土卡片及圖畫。
(2)啟發:你能將這些字和圖用線連起來嗎?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在答題紙上完成。
(3)啟發交流答案,說說這樣連線的理由。
(4)指導讀準字音,并隨機引導組詞,幫助理解字意。
教后記:
出示古文字,并不是要求學生掌握。它只是起到了橋梁作用,將圖與今天的規范漢字聯系起來,引導學生發現漢字的象形特點,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漢字的興趣和熱愛祖國文字的感情。
《認一認1》教學設計及反思—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2
蘇教版第一冊《認一認1》教后反思
利用兩節課的時間學完了《認一認1》,課堂上我出示了一則猜謎:早晨四只腳,中午兩只腳,傍晚三只腳。以猜謎的形式導出第一個字:人。然后讓小朋友們給 “人”找朋友。小朋友們組的詞非常多,非常豐富。接下來我說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器官,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它們的名字。我們繼續以猜謎競賽的形式出示生字,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小朋友們學習漢字的興趣很高。但是后來我發現一個問題,當把卡片上的拼音和圖畫遮住以后,很多同學就不能快速地讀出字音,說明孩子們在課堂上還沒有真正地把《認一認》上面的字認出,晚上我布置孩子們回家和家長合作把我們要認出的16個字做成16張卡片(去掉拼音和圖畫),打亂順序讓孩子們認,通過這樣的鞏固練習,孩子們基本上都成快速、準確地認出上面的字。
在學習《認一認1》時,因為學生是第一次在語文書上接觸漢字,所以有點摸不著頭腦,有的學生一個字也不認識,也有好多學生純粹是憑借圖片在識字。于是我采用了開火車、摘蘋果等游戲方式幫助教學,發現學生非常感興趣,非但沒有出現走神、開小差等平時經常有的不好習慣,個個聽得非常認真,都很積極地參與。這樣使得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我教起來也很輕松,更重要的是學生很樂意接受,效果挺好的,整堂課在歡樂聲中結束。從而我深深感受到拼音、識字教學離不開游戲活動,寓教于樂。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努力去營造那樣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
《認一認1》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授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一年級的“認一認”,只要求學生認,不要求寫。“認一認1”中第一部分的字都是學生熟悉的東西,是人體的一部分。上課時,我先出示圖片讓學生說說圖中事物名稱,然后才對應出示生字讓學生對著圖進行自主識字。我讓認識的孩子先來讀,一方面給孩子正音,另一方面也讓識字的孩子有一次表現的機會,獲得成功感,激發孩子識字的興趣。最后游戲進行鞏固識字,增強識字興趣與識字效果。讓同桌一名學生用手指著自己身體的部分讓另一位學生找出相應的字,看誰找的準。學生很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