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第三單元兒童劇場教學設計
4、師生評價。
配合著歌曲抒發的情緒,準確練習歌唱。通過欣賞,感受抒情性三拍子歌曲的美感。讓學生了解歌曲的意義,引發學生積極學唱歌曲的愿望。結合欣賞影片片段,理解和體驗歌曲借詠雪絨花,表達的愛國情感。“起立”這一動作是一種情境創設,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更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了解和分析音樂的發展,對學生編創音樂旋律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在延伸活動中,激發學生表達對祖國的熱愛,抒發內心的愛國情感。授課時間: 3/16:五(4) 3/17:五(3)、五(2)、五(1) 3/18:五(5) 第3課時教師教學行為
學生學習行為
設計意圖(一)組織教學 1、師生問好歌 2、提醒坐姿(二)復習歌曲,代替發聲練習。 1、復習歌曲《哆來咪》。 2、復習歌曲《雪絨花》(1)齊唱,指導學生用悠長的氣息、輕柔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2)師生齊唱英文版的,糾正咬字發音。(三)導入 1、師:同學們,上兩節課我們了解的音樂劇是戲劇種類中比較現代時尚的劇種,戲劇中還包含許多比較傳統的劇種,比如我們的國粹,你們知道是什么嗎?——引出京劇。 2、請學生結合過去學過的內容交流對京劇的認識,說說京劇的相關知識。 3、師:大家剛才說的都很好,其中有同學提到京劇藝術的表演形式有唱、念、做、打,可是今天老師要請大家看的這個京劇片段在表演形式上卻有些特殊,這個片段的名字叫《三岔口》。(四)新課教授 1、了解劇情。 請一名學生或全體學生一起讀一讀書上p28關于京劇《三岔口》的介紹。 2、播放京劇《三岔口》的演出片段,進一步了解劇情,感受該片段的表演形式。 3、請學生交流這個片段中人物的表演形式有什么特點。 4、師小結:京劇《三岔口》片段的表演形式是京劇中另一種表現方式——啞劇。啞劇是一種不說話、借著身體的姿態表達思想、情緒或故事的戲劇動作。啞劇強調利用表演者的肢體動作,作為表演的語言,借以傳達一些語言不易傳達的想法和情緒。 5、表演京劇鑼鼓經:四擊頭 師:因為在啞劇表演中完全沒有語言,所以里面的伴奏音樂在烘托故事情節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練一練在《三岔口》中出現的一段京劇音樂——鑼鼓經:四擊頭。(1)打一打鑼鼓經:四擊頭的節奏。 先自己練習,再齊打。(2)每4個學生一組,代表4鐘打擊樂器,練習合作演奏這段鑼鼓經。(3)請幾組同學表演。(五)模仿表演 師:在剛才的表演中大家看出哪個是店主劉利華了嗎?(穿黑衣的)他是怎么表演的?(引導學生發現他的動作表演大多是蹲著做的,在京劇表演中叫“矮子步”。) 1、請學生分析劇中為什么設計“矮子步”來表現店主劉利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心理特點來分析。 2、讀一讀書上p29對“矮子步”的介紹。 3、想一想:還有哪些角色可以套用京劇“矮子步”的表演形式來塑造人物角色形象。 4、分小組模仿劇中“矮子步”的表演方式和姿態,進行表演練習,其他同學對表演的同學在動作規范和肢體的感覺上進行幫助和評價。(六)小結 師:我國的國粹——京劇藝術博大精深,表演形式豐富多樣,其中啞劇就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種表演方式,除了今天我們觀賞的京劇《三岔口》片段,還有一段經典的片段叫《拾玉鐲》,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回家上網觀看,下節課來模仿給大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