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第六單元甜甜江南教學設計集體備課
(2)再回放一次,生輕輕跟唱。
(3)老師有表情地范唱,生合著拍子輕聲跟唱。
(4)全體跟琴正確地填唱歌詞。
(5)再讀這首詞,感受古人讀詩的風 格 。(6)鼓勵學生試著背唱歌曲(7)小組比賽背唱歌曲(8)活動評價說說自己對歌詞的理解江南好,我所熟悉的風景是多么美好!朝陽和江邊的鮮花火一樣的相互映照,春天的江水清凈明澈,碧如藍天。怎么不會令人心醉?又怎能使人忘得了?聽范唱錄音輕聲跟唱旋律聆聽老師的范唱,輕聲跟唱齊唱歌曲,填入歌詞再讀古詩感受意境學生試著背唱歌曲小組比賽背唱活動評價五.課堂小結 鼓勵學生在課后去找更多由古詩改編的歌曲教學后記: 這是一首根據詩詞改編的歌曲,在學唱之前我和學生一起逐句分析了詩詞的意思,從中讓他們體會意境。在教學中應多引導學生注意氣息的運用,在歌曲的演唱中表達好樂句的連貫性,以不破壞旋律的美感。 第二課時 《包粽子》 《歡樂的夜晚》教學時間:
5月5日~ 5月6日
教學內容:
1. 學唱歌曲《包粽子》2. 聽賞絲弦五重奏《歡樂的夜晚》教材分析: 1.《包粽子》運用了民歌素材,具有很濃的民族風味。商調式,二四拍。附點八分音符、切分節奏的運用,使歌曲旋律歡快、熱烈,曲調清新自然。歌詞口語化,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鼓點作襯詞,給歌曲增添了節日氣氛。仿佛讓我們不但聞到了粽子的清香,還聯想到汨羅江龍舟習俗的情景。 2. 《歡樂的夜晚》是一首由二胡、琵琶、揚琴、中阮和箏五件絲弦樂器演奏的重奏曲。由胡登跳創作于1980年。作者以嫻熟的創作技巧,運用各種音樂表現手段,生動地表現了聯歡晚會的熱鬧場面。各種樂器通過特殊的演奏技法發出奇特的聲音,如二胡的撥弦、箏的回滑音、琵琶的泛音、煞弦和絞弦等,逼真地模仿了民間歌舞和鑼鼓點。樂曲還運用對答、呼應、緊拉慢唱等手法,形象地描繪了聯歡會上各個精彩場面:詼諧的獅舞、熱烈的吹打、驚險的雜技、風趣的丑角表演,生動地表現了人們喜悅的心情。教學目標:1. 聽賞《歡樂的夜晚》,可著重聽辨各種樂曲的音色,并引導學生用身體律動等方式,積極參與音樂活動,感受音樂的歡快與喜悅。2. 歌曲《包粽子》,附點八分音符、切分節奏和下滑音使歌曲更具口語化,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模擬鑼鼓的歌聲中,還可以模仿包粽子的動作,跟著歌曲做律動。教學重點:1. 學生能結合樂曲的情緒說說自己的感受2. 注意歌唱的速度和吐字的清晰度教學難點:注意歌唱的速度和吐字的清晰度教學過程:教學活動
學生學習
備注一.組織教學1.師生問好2.發聲練習1 2 3 4 5— 5 4 3 2 1—mi ya mi yo用歌聲進行師生問好找到正確的發聲位置,口腔中的軟腭抬起,氣息通暢,聲音具有頭部氣流感,注意韻母的口型。二.了解端午民俗1.老師播放一些關于端午節的圖片提問:他們在做什么呢?2.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對端午節的了解3.老師來簡單介紹一下端午節他們在劃龍舟、包粽子……說說同學們對端午節的了解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傳說當年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抱石投汨羅江身死。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三.學唱歌曲1.我們一起聽一聽歌曲《包粽子》,了解歌曲內容2. 老師示范演唱,學生默唱。3. 聆聽歌曲錄音,學生跟錄音輕聲唱4.老師分句慢彈,學生用聽唱法演唱歌曲《包粽子》5.第二段歌詞由學生自學,用整體聽唱法學習。6.小組討論: 可以用哪些演唱方式進行演唱?7.小組表演8.活動評價9.創編動作,跟著歌曲進行表演聽賞歌曲《包粽子》仔細聆聽老師的示范演唱,心里默唱用聽音法慢速演唱歌曲通過整體聽唱法自學第二段歌詞為歌曲設計不同的演唱方式四、欣賞《歡樂的夜晚》(絲弦重奏)1、同學們,我們已感受到了過端午節愉快的心情,如果是在節日的傍晚,吃著粽子觀賞著夜晚的情景,那又是什么心情呢?2、請大家聽賞一首樂曲《歡樂的夜晚》3、感受到時什么情緒?這樂曲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演奏的形式又是什么?4、再欣賞一遍,請大家模仿一下樂器的演奏形式,感受歡快的心情。愉快的心情聽賞樂曲《快樂的夜晚》絲竹五重奏模仿樂器的演奏形式六.課堂小結 鼓勵學生可以在課后去了解更多的江南絲竹音樂教學后記: 這首歌曲的教學正好在端午前,很應景,學生在學唱的過程中很愉快,他們也收集了一些關于端午的知識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