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六年級上冊《魔法師的弟子》教案(通用2篇)
人音版六年級上冊《魔法師的弟子》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音樂體裁交響詩與管弦樂隊的組成。
2、引導學生通過聆聽樂曲感受樂曲所表達的內容,從而發展學生對音樂的聽辯能力與想象能力。
3、通過聆聽,感受音樂的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聆聽感受音樂所表達的內容。
教學難點:交響詩、管弦樂隊的構成、聽辯樂曲中個別樂器的音色
教學準備:多媒體
一、導入:
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音樂,而且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聽一聽,是什么樂曲?——(課件)《彼得與狼》
2、《彼得與狼》的音樂體裁是什么?——交響童話(課件)
3、用什么樂隊來演奏交響曲?——管弦樂隊(課件)
4、請說說管弦樂隊的構成——(課件)
二、揭題:
1、今天,我們要來欣賞交響樂中的另一種體裁——交響詩(課件)
2、交響詩是類似于交響童話的一種體裁,我們知道交響童話就是用交響樂的形式來給我們講述童話故事,那交響詩呢也是跟交響童話一樣用音樂來給我們講故事,但因為交響詩所講述的故事會具有一定的魔幻、神奇、浪漫的色彩,所以才把它稱之為“詩”。那么,我們今天要來欣賞的是什么故事呢?——《魔法師的弟子》(課件)
三、分段欣賞《魔法師的弟子》
1、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古老的城堡(課件),請隨著音樂去看一看,這是一個怎么樣的城堡?——聆聽(神秘、安靜、可怕)
2、在這個城堡里住著一位老魔法師,聽一聽,他是一個怎么樣的魔法師?——聆聽(可怕、法力高強)
3、這個魔法師有一件寶貝,是一個小掃把,只要對這個小掃把念動咒語,它就會幫你做任何事情,我們來聽一聽,這是一個怎樣的小掃把?——聆聽(調皮、可愛、活潑)
我們看到小掃把的樂譜上有許多什么記號?(頓音記號)頓音記號的作用是什么?(跳躍、有彈性)顯得小掃把非常的調皮、可愛。
讓我們來哼唱一下掃把的旋律,注意休止符要空出來,先聽老師來哼唱一遍——齊唱。
4、城堡里除了魔法師與這個小掃把之外,還住了一個人,它就是魔法師的小弟子,雖然,他做了魔法師的弟子,但是魔法師卻從來不教他魔法與咒語,每天都讓他干許多的粗活,其中,最辛苦的就是挑水了,城堡里有一個大水缸,師傅每天都讓弟子去河里挑水把水缸裝滿,所以,小弟子每天都非常地辛苦,但他卻很想學法術,所以,他每天都趁著魔法師念咒語時偷偷地學上幾句,有一天,魔法師有事出去了,城堡里只剩下了小弟子一個,如果你是他,你會怎么樣?想做什么?——學生答
5、對,小弟子他偷出了掃把,用自己偷學來的咒語讓掃把幫自己挑水,來聽一聽,他成功了沒有?——聆聽
6、小掃把開始勞動了,水缸里的水發生了什么變化?用動作來表示。——聆聽并做動作表示水滿起來的狀態。
7、水滿起來了,小弟子可高興了,繼續讓掃把打水。——聆聽
8、小掃把不停地打水,聽一聽,這時,音樂里多了那種聲音?這種聲音的加入說明了什么?——聆聽(水已經往外面濺出來了)
9、水已經不停地往外面濺出來了,小掃把有沒有停止打水呢?
10、此時,小弟子心情怎樣?如果你是他你會想什么辦法讓小掃把停下來?——學生答。——聽一聽,小掃把是怎樣處理的?——聆聽(用斧子將掃把劈得粉碎)
11、將掃把劈碎后,看看,可憐的掃把怎么樣了?請根據你聽到的音樂往下編故事。——聆聽,編故事。(被劈碎的掃把的碎片又變成了一個個的小掃把,一群掃把一起去打水,城堡里的水不停地往外面滿出來了)
12、聽一聽,這時音樂在表現水滿時加入了什么樂器?說明了什么?——聆聽(加入了鈸,說明了城堡里已經洪水大作,巨浪翻滾了)
13、此等場面,究竟該如何收場呢?——學生答(師傅回來收拾殘局)。請聽一聽,師傅是何時回來的,你聽到師傅回來了,請舉手表示。——聆聽
14、師傅回來后,音樂掐然而止,一切恢復了平靜,此時小弟子心情怎樣?有什么反映?——學生答。——聆聽弟子的反映(慚愧)
15、雖然小弟子已經很后悔,很慚愧了,那你們覺得平息災難后的師傅他會有什么反映?——學生答。——聆聽師傅的反映(嚴厲的懲罰了弟子)。
16、故事講完了,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那么,在音樂中我們把故事的起因叫做什么?(序奏)經過叫什么?(主曲)結尾叫什么?(尾聲)
17、最后,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首交響詩的作曲家——迪卡斯,他還有許多其他的作品,今后我們有機會可以再一起聆聽,欣賞。
18、迪卡斯的這首交響詩《魔法師的弟子》其實是選自一部卡通影片《幻想曲》,接下來就請大家欣賞影片。
19、通過這節課大家學到了什么?——學生答
20、教師小結:(略)下課。
迪卡斯簡介:(1865——1935) 法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主要作品有:《c大調交響曲》、芭蕾舞劇《仙女》、歌劇《阿蘭娜和藍胡子》等。交響諧虐曲《魔法師的弟子》時期最具獨創性的代表作品,被德彪西譽為一部“作曲法講義”。他是我國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老師。
人音版六年級上冊《魔法師的弟子》教案 篇2
交響音樂是音樂中的高級形式,也是人們難以接近的高雅音樂,小學生更是如此。但是小學生的心理卻更具幻想和憧憬。如何正確地引導學生欣賞交響音樂,消除“高雅音樂高高在上”的心理障礙,輕輕松松地接近交響音樂,步入音樂的殿堂,感悟音樂的無窮魅力,正是本堂課的教學定位。
一、教材分析
童話交響詩《魔法師的弟子》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九年一貫制教科書試用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神奇的童話”中的一首欣賞曲目。是法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笛卡斯創作于1897年。樂曲以德國文學家歌德(1749-1832)的敘事詩《魔法師的弟子》為題材。
《魔法師的弟子》全曲分為序奏、諧謔曲、和結尾三部分。序奏部速度較慢,9/8拍。由小提琴和單簧管先后奏出兩個動機,描寫了魔法師輕聲咕噥,誦念咒語的情景。
第二部分是由諧謔曲組成的主體部分,詼諧、跳躍的主題,生動的描繪了掃帚拎水的情景,同時也使人聯想到魔法師的弟子得意洋洋的神態。在這一部分里,拎水的主題不斷的展開、升華,氣氛越來越熱烈,使人仿佛看到沒有學會解除魔法咒語的弟子在滔滔不絕的流水面前,手足無措的慌張神情。
結束部分由銅管奏出的號角性的音調,表示魔法師回來了。于是,樂曲又恢復到平靜。
二、學情分析
小學六年級的孩子正處在小學向中學的過渡階段,接受了近六年的音樂學習,有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能聽辨部分樂器的音色,能聽辨簡單的多聲部音樂,而且小學生的心理卻更具幻想,具有欣賞交響音樂的基礎,是本堂課的一個有利因素,但是對音樂的理解還需要進一步的引導。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而確立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交響樂的興趣,感悟音樂魅力,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2.能力目標:初步學習欣賞交響樂的方法,提高對音樂的感受與鑒賞能力。
3.認知目標:要求學生能夠熟悉和聽辨各種樂器的音色以及在樂曲中的表現作用。
教學重難點是:能聽辨《魔法師的弟子》的主題以及主奏樂器的音色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
四、障礙分析及突破策略
在本堂課的學習過程中有兩個可能出現的阻礙學生欣賞音樂的障礙:
(一)由于學生對高雅,嚴肅的交響音樂非常陌生,加上對西洋樂器也不熟悉,學生不容易聽辨各種樂器的音色以及主奏樂器的音色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因此在介紹音樂的結構時,我分別展示各種主奏樂器的圖片和音色,為后面的聽辨打基礎。這一點將在后面的教學流程中詳細說明。
(二)由于音樂主題在整個樂曲中出現的次數非常多,并且每次出現的速度、力度、和情緒都不同,甚至有時是主題的變化和展開,學生很難聽辨準確,為此,我從兩個方面進行突破。一是我在介紹拎水的主題時,引導學生唱熟主題。二是結合視頻、圖片,我在影片中關鍵的地方加上提示性的字幕,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感受音樂,便于引導學生聽辨各次主題。并且將每次出現的主題進行對比,從而得出每一次主題的不同之處。
五、教學流程設計及教學理念:
音樂新課標指出:感受與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途徑。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鑒賞能力的形成,對于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可見,上好音樂欣賞課,對小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課標同時指出:教學中應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鑒賞音樂的經驗。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鼓勵學生對音樂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幫助學生建立起音樂與人生的密切聯系,為終生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基礎。為了落實和體現這一理念,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
(一)童話激趣、引入新課
孩子們都喜歡童話故事,本堂課我以孩子們講自己喜歡的童話故事的方式引入新課,從而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因為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喜歡幻想進入神奇的童話世界,利用這一有利因素,將高雅的交響音樂與神奇的童話結合起來。讓學生更加容易接近交響音樂,為本課的學習創設一個活潑有趣的心理氛圍。
(二)介紹作品、作者、及時代背景
主要讓學生知道:《魔法師的弟子》是一首童話交響詩,作者是迪卡斯,《魔法師的弟子》是他創作于1897年,樂曲以德國文學家歌德(1749——1832)的敘事詩《魔法師的弟子》為題材。音樂有生動的節奏和絢麗的配器,是他最具獨創性的代表作品,被德彪西譽為一部“作曲法講義”。
然后,我給孩子們播放他們最喜歡的節目主持人董浩叔叔和金龜子姐姐講的故事,這樣,就能很快地將學生帶入樂曲表現的意境中,展開豐富的想象,提高進一步聆聽音樂的欲望。
(三)了解結構、認識樂器
聽完了故事,接下來就該介紹樂曲的結構:全曲分成序奏部、諧謔曲、和結尾三個部分。
1.序奏:小提琴和單簧管演奏,分別出示兩種樂器圖片及聲音,要求學生聽辨它們的音色。
2.諧謔曲:大管演奏,首先出示大管圖片及聲音。接著出示拎水的主題(演奏)。這個主題生動的描繪了掃帚取水的情景。由于音樂的主題在樂曲中出現的次數很多,學生不好把握。這里,我引導學生唱熟音樂的主題,然后通過聆聽,在音樂中找出主題,使學生有重點地聆聽音樂。
3.結尾:銅管樂演奏,出示銅管樂家族成員。聽辨它們的音色。
(四)運用媒體、視聽結合
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不分國界,可以表達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情感。音樂又是是聽覺的藝術,再復雜多變的花樣,到頭來,聆聽才是欣賞音樂的最佳途徑和方法。這里,我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由中國交響樂團演奏的交響詩《魔法師的弟子》,做到視聽結合,既欣賞了音樂,又了解了交響樂隊的一些基本知識。
新課標指出: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重要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這里,我要求同學們聽到每一次出現主題時,能否模仿一下掃帚拎水的動作?或者用其他的動作表現出來?這樣便將音樂語言和同學們的形體語言結合起來,更加便于理解音樂。
(五)合作學習、討論探究:
在突破本課的難點時,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通過小組討論完成下面的問題:
(1).拎水的主題在音樂中出現了幾次?
(2).它主要由什么樂器演奏?(3).每次在力度、速度和情緒上有什么變化?
從而得出答案:隨著音樂情緒的發展,拎水的主題力度一次比一次強,速度一次比一次快,音樂情緒越來越緊張,象征著情況越來越危急!
(六)課堂小結
在這里,我提出了一個思考題:欣賞了童話交響詩《魔法師的弟子》,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通過這個思考題,將課內教學延伸到課外生活中,從而達到對學生的情感熏陶,品格陶冶。
六、教學特色
(一)充分利用視頻、字幕和圖片,結合故事情節將嚴肅、高雅、難以接近的交響音樂變得通俗、易懂,學生學習的興趣濃厚。
(二)充分利用媒體,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視聽結合。學生在音樂審美的過程中能獲得愉悅的感受與積極的體驗。
總之,本節課,我將以生動、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將抽象的交響音樂變成易于接近的童話故事,喚起學生對交響音樂的熱情向往,提高對音樂藝術的強烈追求。
我相信:這將是一堂能讓孩子們得到充分享受的課,讓他們享受自由的空氣,感受音樂的激情;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成功的喜悅,享受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