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歡樂的節日里》(精選2篇)
《在歡樂的節日里》 篇1
【教學說明】本課教材選自唱游新教材二年級第一學期第三單元“歡歌聲聲”。在教學中以“興趣是前提,體驗是核心,情感是紐帶,審美是宗旨”為總的設計理念,圍繞“歡樂節日”這一主題,通過表現中國傳統節日,創設印尼歡樂的節日情景,從而感知節日音樂的特點。其目標是使學生初步形成喜愛民族音樂文化,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節日音樂作品,逐步拓寬音樂視野。【教學目標】1、學生能以情帶聲地演唱《在歡樂的節日里》,表達歌曲歡快、熱烈的情 緒;樂于參加舞蹈、演奏、歌唱等音樂活動,分享體驗帶來的快樂。2、學會用模仿、即興表演、創編等方法,在聽、唱、奏、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動中,體驗節日音樂的特點。3、能用自然輕快的聲音演唱印尼民歌《在歡樂的節日里》;初步學會倫巴舞步。【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能自然、輕快地演唱歌曲,注重歌曲緊湊的節奏和起伏的旋律,以情帶聲地演唱。2、教學難點:能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學習、創編舞蹈,更好地表現歌曲的內涵。【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民族打擊樂器(大鑼、小鑼、鼓、鈸)、鈴鼓、響板、花飾。【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感受節日1、律動模仿師生采用一領眾合的形式,進行節奏拍擊、聲響模擬、即興創編等音樂活動。 說明:從感性入手,師生互動,共同創設輕松、歡樂的節日音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參與觀察、模擬、創編等音樂活動,從而有目的的感受節日音樂的風格特點。 二、模擬與感悟——體驗節日1、即興表演 即興表演中國傳統節日2、聽辨與模擬模擬民族打擊樂器,為樂曲伴奏說明:模擬民族打擊樂器是學生已掌握的舊知,此教學環節通過創設情境,在即興表演、聽辨、模擬演奏的音樂活動中,不僅使舊知得到了遷移,豐富了樂曲的表現力,更從情感上激起了學生對節日音樂的體驗。 三、新歌學習——表現節日1、介紹印尼節日2、感受旋律,學跳倫巴舞(1)教師倫巴舞表演(2)師生律動,通過拍手、跺腳為樂曲伴奏(3)倫巴舞步學習(4)創編倫巴舞蹈說明:此環節的教學設計突出了音樂教學中“聽覺領先、動覺切入”的特點,以倫巴舞步的學習作為切入,學生在學習舞步的過程中充分熟悉了歌曲旋律。舞步教學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學中采用了分層教學法,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和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相結合,并借用花環作為評價的手段,以律動 (拍手、跺腳)——倫巴舞步——創編舞蹈作為學習的三個層次要求,使不同能力學生的有不同的音樂表現。 3、 演唱歌曲(1)教師范唱,揭示課題(2)教師范唱曲譜,學生聽辨兩個不同的樂句(3)學生視譜(4)師生按節奏朗讀歌詞(5)用各種演唱方式學唱歌曲4、歌曲處理(1)鈴鼓指揮說明:本環節的學習,是在學生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礎上,通過師生對唱、生生對唱、找朋友齊唱等多種演唱形式學唱歌曲,教師針對歌曲中一字多音、斷連對比、音準等難點問題,適時進行導學。尤其是巧用鈴鼓,引導學生運用斷連對比和強弱對比的方法來表現歌曲熱烈、奔放的情緒,以期達到較好的學唱歌曲的效果。 5、綜合表演律動——演唱——歌舞 四、總結與思考——拓展節日1、師生歸納總結節日音樂特點2、思考收集節日樂曲說明:本環節設計體現了從課內到課外,從課堂到生活,讓音樂回歸生活的思考,使這節課有了首尾呼應的邏輯回歸感。
《在歡樂的節日里》 篇2
通過對教材分析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想在本堂課上主要達成這樣的教學目標:學生能感受歌曲節奏緊湊,旋律起伏的特點,能用輕快而富有激情的歌聲演唱歌曲,表現節日里歡樂的心情。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我著重從兩方面入手:
一、 創設情境,以情激趣
這是在《音樂教學中自然滲透學科知識技能的研究》的課題研究下的一堂課。所以首先考慮的是怎樣通過豐富的音樂活動,讓學生在歡樂地體驗中獲取知識,掌握技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因此創設情境,以情激趣就作為這堂課設計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
課的開始,一首歡快、熱烈的樂曲,把學生帶入了歡慶的節日氛圍。緊接著由歌曲《在歡樂的節日里》自然地過渡到印尼節日。然后通過媒體播放;教師介紹印尼風土文化;學跳倫巴舞;并在歌聲中跳起集體舞等環節,為學生創設節日情境,把學生的情感步步點燃。在此基礎上,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會歌曲的情況下,再激發學生仿照印尼人的服飾,用紗巾即興打扮起來,以載歌載舞的形式,增強節日氛圍。課的尾聲是在兩首經典的表現節日的歡歌中結束,使學生充分體驗節日的歡樂。內心的情感在演唱、舞蹈、欣賞等活動中得到釋放,產生情感共鳴。
二、在律動、游戲等活動中感受音樂各要素
奧爾夫教學法中有一個重要的主張:把音樂中各要素通過身體來反映。這一教學主張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歌曲《在歡樂的節日里》是一首帶有倫巴風格的歌曲,節奏鮮明,富于動感。歌曲第二、三樂句是同頭異尾的創作方法。前面相同,兩個樂句的尾部,一句上行,推動情緒;一句下行,有結束感。根據歌曲的這些特點,我設計了集體舞,讓學生在歡快、輕松的舞步的中一邊感受歌曲節奏的特點,一邊通過向當中聚攏拍手,再退后擊掌,感受旋律起伏的特點。動作簡單易學,又能反映歌曲各要素。還能讓學生體驗節日情景。因此,這個環節的設計,對于學生感受歌曲,是很有幫助的。
配合集體舞的表演(集體舞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在律動中感受歌曲,把節奏、旋律上的特點隱性地滲透在律動游戲中),為了讓學生由感性的、無意識地感受歌曲上升到有意識地表現歌曲,我又設計了請鈴鼓作指揮的活動。這個設計非常受小朋友的關注,引起他們充分的好奇心。利用學生對這個活動的興趣,我根據歌曲設計了兩種不同的節奏音型配合鈴鼓不同的演奏方法,帶領學生表現這首歌曲。有了前面的層層鋪墊,加上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水平,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鈴鼓的感覺走,把歌曲的情感特點,節奏特點,旋律特點等都表現了出來。應該說這也是整堂課的亮點。這兩個環節,充分體現了“在音樂教學中自然滲透知識與技能的教研思想”。
這堂課,首先學生學得很開心,其次他們學會了用輕快而富于熱情的聲音演唱歌曲,表現節日的喜悅心情,達到了這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而且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學生不僅僅是學會了一首歌、一種舞步、一個音樂知識、一種表現技能等等。而是通過形象的多媒體演示,聽老師的風土人情介紹,跟隨老師學習舞步,用紗巾打扮自己,圍成圈師生跳起集體舞,聽聽經典的節日歌曲……使得一堂課的內容極其豐富,形式富于變化,牢牢地牽動著孩子們的心。其中暗藏著許多隱性的知識,這些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交錯在一起,大大地豐富了教材內容;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豐富他們的情感;提高學生音樂綜合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目的。
每堂課總會留下些遺憾。這節課上下來,我覺得在學生用紗巾即興裝扮印尼小朋友載歌載舞的環節效果不是最好。主要原因是印尼地處亞熱帶環境,一年四季都很溫暖。他們的服飾很有特色。但是現在正值冬天,學生穿著臃腫,考慮氣溫較低,只能在外套外面用紗巾裝扮,所以達不到設計這個環節所設想的效果。因此,在備課時考慮到這個問題,所以借用媒體出示印尼服飾的圖片,來彌補這個不足。
通過這次活動我覺得收獲很大。從理論學習,到實踐反思,都大大地超越平時教學所積累的經驗。以往上完課便大功告成,而現在我們會教研組坐下來討論:這節課每個活動步驟是否有效?有什么可以改進?如何改進?所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有些教學上困惑,或是自己在教學上忽略的東西,經由教研組老師坦率的交換意見和建議,問題很快便顯現出來,并在熱烈而細致的討論中,問題迎刃而解。例如:這節課中,在學唱歌曲的環節,因為過于考慮音樂知識、技能的隱性滲透,考慮給學生盡量營造輕松的氛圍激發學習興趣,所以在識譜教學上步子跨得大了些,使得學生在同頭異尾的第二個尾部出現了問題,影響了歌曲學唱。所以在試教后馬上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并在實踐中檢驗。這樣的例子在做這個課題時始終貫穿,我們盡量在不斷的實驗中尋找最佳的點,既要扎實的掌握音樂知識技能,又兼顧到學生學習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