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覽勝 漸入佳境——《觀潮》教學片斷及反思
探幽覽勝 漸入佳境
——《觀潮》教學片斷及反思
作者:安陸市實驗小學 李翠花
[情景說明]
《觀潮》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文質兼優,作者寓情于景,通過對農歷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的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然而要讓遠離大海的小學生體會大潮的壯觀,卻有較大難度,不少教師教學本文按課文層次逐段讀講,效果不佳;有的教師一味以學生喜愛的段落、語句為主,又顯得凌亂。鑒于這些,我根據教材特點、重點,汲取上述兩種方法的長處,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先直撲重點段3、4自然段,在指導3、4自然段進按作者的觀察順序,讀思結合,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態,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過程]
片斷一
(音頻播放潮水聲,無畫面。)
師:聽,這是什么聲音?
生:水聲。很大很大的水聲。
師:對,這是潮水的聲音,很大很大的水叫潮水,(板書潮),課前老師布置大家查了資料,誰來說說潮是怎樣形成的?
生:由于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的作用,地球上的海水會發生定時漲落現象,這就叫作“潮”。
師:想看看嗎?(在“潮”字前加一個“觀”字。)誰來說說這個觀是什么意思?
生:這個“觀”就是“看”的意思。
師:老師帶你們到錢塘江去觀潮吧。
(視頻出示第一段的那句話:“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指名讀。)
師:“天下奇觀”的“觀”與“觀潮”的“觀”意思是一樣的嗎?
生:不一樣,“天下奇觀的“觀”意思是“景象”,“觀潮”的“觀”意思是“看”。
師:很好,那么“天下奇觀”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上雄偉美麗而又罕見的景象。
師:那么,看到“觀潮”這個題目,你想了解哪些信息?
生:我想知道作者“觀潮”的過程。
師:請說得詳細些。
生:就是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的情況。
生2:我想知道:“潮”的樣子、聲音。
生3:我想知道錢塘江大潮,為什么被稱為天下奇觀?
師: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天下奇觀”吧。(觀看多媒體課件。)
師:看了畫面,聽了聲音,誰來說說你有什么感受?
生:……
[教學反思]
一陣山崩地裂的潮水聲,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鎖定,同時自然而然地引入課題:“觀潮”。“觀潮”與“天下奇觀”中“觀”字的理解,體現了閱讀教學的固有魅力——對語言文字的探究。接著由學生對課題的質疑引入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從而直撲重點段3、4自然段。我想,學生對“觀”字的理解,對也好,不對也好,這是他們自己動腦筋思考的結果,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只有培養、訓練他們能思考,善于思考,并逐步訓練他們自己能提出問題,再學會獨立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學生才算學會了怎樣讀書。
片斷二
師:請大家默讀課文,看看課文哪些段落講“潮來時”的景象?
生:課文第三、四段寫潮來時的景象。
師:你真會讀書。請大家輕聲自由地讀讀這兩個自然段,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W生自讀課文)
生:我知道了這段課文寫了潮來時的聲音很大,像“山崩地裂”;還寫了潮水的樣子很壯觀。(板書:聲音、形態)
生:我知道了來觀潮的人很多,很熱鬧。
生:我發現作者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來觀察潮水的。
師:你們真聰明,讀書真仔細,首先請大家從課文中找出表示從遠到近的詞語來。
生:遠處、向我們移來、再近些。
師:你找得真好,從這些詞,還可以看出作者是按時間順序寫的,你們能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嗎?
生:午后一點左右、過了一會兒。
師:好極了,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合作,先自已把潮的聲音、形態,人們的表現做上不同的記號,組內議一議你們的體會,再互讀互聽,把你們的體會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先請小組齊讀。)
師:讀得這么好,看得出,你們一定有自己的體會,能說說嗎?
生:我的體會是潮的聲音很大!
師:哪些詞是表現潮的聲音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