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快樂的語文課——《給予樹》課堂實錄及點評
(投影打出剛才學生標畫的句子:透過塑料口袋,我發現,她只買了一些棒棒糖——那種50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氣,她到底用這20美元做了什么?)
生讀。
師:我注意到你在讀的時候特別強調了“只”字和“到底”這個詞語,為什么?
生:我覺得這樣才能夠讀出媽媽的生氣。因為她只買了棒棒糖,說明沒有其他的禮物了。即使媽媽給她的錢不多,也不能光買那么多棒棒糖啊?
生:我覺得這里面不光是生氣,還有媽媽的疑惑。媽媽想,她到底拿那些錢干了什么呀?怎么也沒跟我說一聲呢?
師:這時,如果你是媽媽,你可能會想她用這20美元——
生:買自己喜歡的零食吃了。
生:禁不住誘惑,買了一些小畫片什么的?
師:可是她的塑料口袋里只有棒棒糖啊?
生:也許怕媽媽說,藏在衣服里了。(笑聲)
生:我想,她還可能沒舍得花這么多,想留起來以后再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師:可是,作為媽媽,她多么希望金吉婭能夠心里想著兄弟姐妹,即便是家庭并不寬裕,也能夠把親情放在自己的心中啊!回到家中,不等媽媽問金吉婭,金吉婭就主動向媽媽講述了事情的經過,于是媽媽激動的擁抱了她。請你再次讀讀課文,找一找讓媽媽激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生讀句子)
(教師打出文字投影)
媽媽,我拿著錢到處逛,本來想送給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禮物。后來,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給予’樹。樹上有許多卡片,其中一張是一個小女孩寫的。她一直盼望圣誕老人送給她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取下卡片,買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禮品區。我的錢就……只夠買這些棒棒糖了。可是媽媽,我們有這么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么都沒有。
師:這位同學讀這段話的時候聲音并不大,而且速度還很慢,誰知道為什么?
生:因為金吉婭心里很難過。
師:她明明做了一件好事,為什么還要難過呢?
生:因為媽媽當時還不知道她干了什么,媽媽的誤會讓她難過。
師:可是,一回到家,她就開始向媽媽解釋了呀?
生:她也不知道媽媽是否同意她的作法,所以說話的時候底氣不足。
生:我認為是因為金吉婭的錢不夠了,不能給哥哥姐姐買禮物了,所以有點難過。
生:在她的心里,哥哥姐姐和那個陌生的女孩一樣重要,但是“忠孝不能兩全”,(笑聲)她也是思考了一番才作出這個決定的。
師:同學們,你們理解得真好。正如你們所說,這20美元雖然不多,但是也可以為媽媽和哥哥姐姐買圣誕禮物,可是當她發現還有一個陌生的女孩需要幫助的時候,還是作出了一個一般女孩不能夠作出的決定。你能夠從這段話中看出金吉婭是個怎樣的女孩嗎?
(學生默讀,匯報。)
生:金吉婭是個善解人意的女孩。
生:金吉婭還是個懂事的孩子。她怕媽媽生氣對身體不好,所以一回家就趕緊跟媽媽說了事情的真相.
師:(做恍然大悟狀)原來是這樣!你也是個懂事的孩子,一下子就讀懂了金吉婭的心。
生:金吉婭是個善良美麗的女孩子。
師:你這里所說的“美麗”指的是她有一頭漂亮的金黃色的打著卷兒的頭發嗎?
生:我覺得她的心靈和外表一樣美。
師:美得和諧,美得統一。
生:秀外慧中。(掌聲、笑聲)
師:這個詞比我說的好!更貼切,更能表達我們內心的感受。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
點評:這一部分的處理,重點在于通過媽媽的情緒變化,引出對金吉婭內心世界的探求。教師還是通過具體的詞句讓學生發表見解,進行討論,同時用自己的語言去引導學生。“我注意到……”引起學生對詞語的關注;“如果你是媽媽,你可能會想……”給學生角色換位的機會,促使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思考;“這位同學讀這段話的時候聲音并不大,而且速度還很慢,誰知道為什么?”通過說明為什么,讓學生體驗金吉婭此時的內心世界,同時感悟如何朗讀能表現文中人物的心理。教師用這些富有實效而又了無痕跡的指導語,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關注語言,關注情感,并且調動自己的情感,調動自己積累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