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成長
課程改革現(xiàn)在中國教育界已經(jīng)成為了熱門話題,作為一線的老師通過不斷的學習對其中的理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去貫徹運用。通過一個階段的實驗在某些方面如:學生的能力、動手操作、合作等能力用了明顯的進步和提高。但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在當前的教學中仍有許多的問題,甚至是致命的問題急待解決。我時常反思著我的教學工作:
反思之一:課堂究竟誰是主體
通過學習新課程標準,我可以熟熟的背誦出: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體……,在實際教學中,也力爭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可在實際操作中就會自然不自然的以教師為中心了,讓學生圍著教師所備課的思路去走,甚至為了教師備課中的一句自認為那唯一的答案而不惜浪費掉大量的時間。(這是自己課堂和看別的課堂上存在的)試想教師這樣長此教下去,不是將50幾個學生的思維,鎖定在教師一個人的思維之下,那是進步還是落后?我認為教師的角色該變化的前提是能力的提高,方能駕馭教材,其實在課堂上演"配角"也不是件易事。
反思之二:小組研究≠合作學習
新課堂理念積極倡導學生采用探究、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目前課堂上教師正在朝此方向努力。可我認為有些教師在理解上出現(xiàn)了片面性,因此在實際中強調(diào)了形式而忽略了其內(nèi)在的作用。試想我們的多少課堂上,教師提出一個不難的問題之后,隨后的一句就是"小組之間研究研究、討論討論"等話,試問本身問題不難并沒有什么值得研究、討論的價值,為的只是小組一研究,一討論就是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我認為研究、討論并不等于合作學習,而合作學習其中的一種形式才是研究、討論。那么對于有些問題有研究、討論的價值,我們教師也不能忽略,其中的"度"的把握其實就是一種駕馭教材的能力。
反思之三:"學生的后天差異"與教師有關(guān)
我們不能不承認,人與人之間有先天的差異,學生也不例外,可后天的差異的出現(xiàn)往往會比先天的差異更可怕。如某小學生一年級與班組同學的成績、能力、素質(zhì)均相差無幾,可由于更換了教師,一段時間由于孩子適應(yīng)能力差沒有達到當天知識當天清,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久而久之與其它同學有了后天的差異,時間一長差異就會變大,就成了"后進生"。因此學校倡導當課知識當天清的課堂驗收,就是為教師創(chuàng)設(shè)一個更好的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舞臺,可有時我們當老師沒能利用好,我也不例外。及時補救更是重要。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自己在這里有不足,會及時進行補救,我相信"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