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大白象》教學設計課后反思評析
二、 運用圖象譜,培養學生音的高低概念。
生活中的音是有高有低的。為了讓學生感受和體驗音的高低,我沒有直接告訴孩子們這個概念,先讓學生來看課件,大白象們拍著整齊的隊伍,然后用有趣的游戲形式,我是這樣說的:“同學們在你們不注意的時候,老師悄悄的在你們的小手上施加了魔力,請你們伸出小手,輕輕點一下,看一看發生了什么變化?”就這樣一排排整齊的大象隊伍,變成了上下高低不同的隊形。孩子們一個個爭先恐后,有的說像高山,有的說像彎彎曲曲的小路,有的說像彎彎曲曲的小河,有的說像大龍,像拱橋等等。然后,教師帶著孩子們用“la”哼唱,一起去爬一爬高山,趟一趟小河……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就感覺到了音的高低變化。
三、 看圖畫講故事的方法,理解記憶的歌詞
理解、記憶的歌詞并有感情的演唱是本課的重點,也可以說是難點的所在。大家知道《大白象》這首歌有兩段歌詞,歌詞內容多、難記憶,更主要的是一年級的孩子識字能力較差,如果不想些辦法是難完成這一教學任務的。而記憶好歌詞又是唱好歌曲的基礎。為此,在導入新課時,首先讓學生觀看圖畫(大象搬運木材澆花、澆水等勞動場面),然后讓學生們說一說圖畫中的內容,并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為了進一步記憶,又以MTV的形式,讓學生說一說歌詞內容,當孩子們對歌詞內容有了大概了解后,又趁熱打鐵和孩子們一起來講故事、表演故事(通過“接龍”的形式,教師說前半句,學生補充后半句來熟悉歌詞)等等,在整個過程中,我運用了形象生動的語言、夸張活潑的動作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歌詞,當學生對歌詞有了完整印象以后,啟發學生怎樣來講這個故事才會更動聽呢?啟發學生如何演唱可能把大象那勤勞、善良、知識淵博的形象唱出來呢?孩子們七嘴八舌,有的說要面帶微笑,有的說要非常高興的來演唱,有的說要有感情的來講這個故事等等,使課堂氣氛達到一個小小的高潮。
四、 分角色表演,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新理念告訴我們要運用形式多樣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孩子好玩、好動、想象力豐富,為了進一步拓展,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課程結束前夕又課堂變成了“星星劇場”,以音樂劇的形式來進一步演繹歌曲,孩子們通過演大象、小花、小草、小動物、大數等角色,使他們感受帶了人和動物要和睦相處,再通過講大海和太陽,找學生說一說:你認識的大海和太陽是什么樣子的呢?孩子們爭先恐后。然后用自己手中的畫筆,畫一畫心中的大海和太陽,學生們展開想像的翅膀,一下子飛到了大海邊……使本課達到高潮。最后孩子們展示了自己的作品。
以上是《大白象》一課的教學反思,當然由于經驗有限,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應借鑒數、語和其它科目的教學方法,認真研究教法,備課過程中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使每節課真正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愿教改之數常青。
點評《大白象》
趙老師講的《大白象》這一課,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第四個環節拓展延伸部分,在這一環節中趙老師設計了兩個內容,一是讓學生把這首歌曲編成“音樂劇”來演一演,二是讓學生拿出手中的畫筆畫歌詞中的大海和太陽。
音樂劇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在許多大型晚會上,都有這樣的節目,而且很受歡迎,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目前的許多學科特別是語文、歷史、社會等人文學科,在教學中都將音樂引入課堂,將教學內容與音樂結合,編成一個個小音樂劇,這種教學形式學生很感興趣,教學效果也很好,可是在音樂教學中,特別是在低年級音樂教師中,把音樂劇的形式引入課堂,是很少見的,學生進行音樂劇創編、表演的過程,實際上是再一次加深體驗、理解、感受歌曲音樂的過程,也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在聽課時,我發現表演大白象、小猴子、小山羊的學生一個一個非常投入,觀看的學生也很認真,所以我認為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很成功的。
接下來就是讓學生用畫筆畫大海和太陽,實際上“大海和太陽”是歌詞中的內容。歌詞是:“大白象用鼻子把黑板掉到了大樹上,小猴子、小山羊,坐在樹下,大白象沖那大海和太陽”在這里趙老師引導學生“讓我們把你認識的大海和太陽,用你手中的畫筆把他們畫同來吧!”學生拿起彩筆鉛筆等把大海、太陽畫出來了,趙老師還適時對學生進行了熱愛環境、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在《音樂課程標準》中倡導音樂教學要與其它姐妹藝術相結合,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體會到,音樂與繪畫是聯系最為緊密的也是學生最為熟悉和感興趣的。因此我認為,趙老師這里設計的這一環節從聽覺和視覺上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符合新課程的理念。
當然這課也有不足,就是媒體手段運用太多,太頻繁,課件像是在演歌曲,束縛了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