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籃曲》課后反思
音樂欣賞中學生的參與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談談音樂欣賞教學的體會: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說“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就是把音樂美的魅力傳送給他們的必要的先決條件”。一節課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心理狀態有著密切的關系,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教學,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求知興趣,也能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自始至終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和旺盛的經歷參與活動。興趣,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能推動學生不懈的學習。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激發興趣的導入法很多:故事法、游戲法、提問法、討論法等,但要根據課題,做到新穎別致,豐富多彩,運用的好,會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欲望。而我在欣賞課〈〈搖籃曲〉〉中,就先用講故事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再讓他們能用心去聽賞音樂《搖籃曲》,感受音樂,并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去。
音樂是聽覺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每個環節都離不開聽。而音樂欣賞是培養學生提高感受、理解、鑒賞音樂的能力,發展學生想象力以及豐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它是整個音樂教學的核心。因此,我用不同形式讓學生去欣賞這首樂曲。初聽、復聽、再分段欣賞、最后完整欣賞。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整首樂曲的情緒。
音樂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用音樂本身的力量使欣賞者置身于音響的天地之中。通過教學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品德、智力、審美能力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編故事、演故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們也非常愿意的去想去做!整堂課在此達到了高潮!也只有以學生為審美主體讓學生參與音樂欣賞活動中去,也就是要求學生在欣賞活動中充分發揮音樂的審美功能---音樂審美知覺力和音樂審美判斷能力,更好的完成音樂的感知情感體驗,想象聯想、理解認識等活動。
而“動”是欣賞作品的一種表現。音樂的律動和節奏都體現了一定的流動性。在教學中,我抓住學生好動的特點,把欣賞音樂與表演相結合感受和表現樂曲的情緒和內涵。在欣賞樂曲〈〈搖籃曲〉〉時,我讓學生感受歡快的情緒,并將這種情緒通過動作的形式進行創編來表現出來。
上述幾點只是自己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參與的方法還有許多,有待通過以后的教學工作不斷的總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