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術活動:奔馬
(四)整體解讀
1.教師:這些馬是誰畫的呢?出示徐悲鴻自畫像,(瞧,這就是徐悲鴻爺爺)向幼兒簡要介紹畫家及他的作品(不僅小朋友喜歡馬,徐悲鴻爺爺也愛馬,他不但喜歡觀察馬,還喜歡畫馬。他畫的馬是人們最喜歡的,也是最著名的。下面,教師就給你們講講他的故事)
2.以故事的形式簡述徐悲鴻先生愛馬、觀察馬、畫馬的故事(通過故事感受畫家以馬表意、以馬寄情的情懷,進一步體驗“馬”的精神。)
3.教師:你能不能猜一猜畫中的馬在什么地方?看上去有什么感覺?你覺得馬的心情會是什么樣的?(自由、奔放)假如你是這匹馬你在大草原上奔跑著,你的心情會是怎么樣?(我覺得我們不能一味的剝奪孩子想象的可能,其實從馬的神態上面看,馬的神情是很模糊的,根本分不清楚是開心或是難過。應該由孩子們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這匹馬給人的心情可能就是最基本的兩種心情,開心的在大草原上奔跑或是由于傷心而在奔跑。)
4.教師小結:今天,我們欣賞了畫家徐悲鴻的作品,看到一匹匹非常歡快,自由奔放的馬,它有一股強大的力量,一股勇往直前、不怕困難的勇敢精神,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把馬兒始終作為人才的象征。孩子們,你們想不想學學馬兒在草原上歡快、自由的奔跑呢?
5. 配上《賽馬》音樂, 幼兒歡快的隨樂表現奔馬的激昂情緒,整體感受作品的氣勢和力度。
評析:整體欣賞,運用作家的故事以及馬的動作姿態,使幼兒充分發揮想象,體驗作品要表達的情感和精神,使得美術欣賞活動得到升華,實現美術教育的任務,“美”是心靈的塑造,“術”是技術,我把審美教育與美術素養的培養結合起來,實現“美”與“術”的統一。
活動延伸:
1.在區域里鼓勵幼兒使用筆墨宣紙進行創作嘗試。
2.收集關于馬的圖片、故事、成語等,向全園宣傳展示。
3.和幼兒一起制作玩具竹竿馬并一起玩騎馬、賽馬游戲。
活動反思
《綱要》強調:“幼兒的學習要來源于幼兒的生活,以生活為基礎,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經驗的學習,對于幼兒來說是空洞乏味的,美術欣賞教學也是如此。馬是孩子們生活中熟悉而喜愛的動物,很多孩子都見過,在公園里騎過,幼兒可通過觀察畫中馬的神態并身體動作來感知作品所表達的主題。
整個過程設計還采用“對話法”通過教師、幼兒、藝術作品三者之間的“對話”,即三者進行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由生活經驗的回憶——聯想想象,從感知作品——理解作品——表現再創造作品,在此過程中緊扣目標、有的放矢,突出重點、循序漸進,積極鼓勵引導幼兒運用多種途徑、方法,通過自身主動探索獲取知識,最后達到感受美以至表現美的質的飛躍。體現了人文性、自主性和合作性。
美術欣賞是美的教育,更是情的教育,相信通過本次欣賞活動,孩子會初步感受到愛和美的結合,體驗到藝術作品與情感、人生的聯系,從而擁有一雙藝術的慧眼,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雙發現愛的眼睛,一雙用藝術來啟發藝術的慧眼。而被藝術滋潤的幼小心靈隨時都會散發出美的趣味,從而使人生閃爍著愛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