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數學教學中創造學習的快樂氛圍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的數學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就明確指出,數學教學的目標是“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充分挖掘幼兒在每一個生活環節中的數學教育資源,是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巧妙地滲透數學知識,為幼兒營造“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的氛圍,讓他們在自己生活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地學到新知識。比如,幼兒在區別“多、少、同樣多”時常常受物體大小、位置的差別等影響。在教學時,可以聯系生活環境,讓幼兒學會一一對應的比較方法。
如重疊法。我在午餐前,讓幼兒分發碗和勺子時,就引導幼兒發一只碗后就在碗里放一把勺子;做操時,一個小朋友站在一個點上等等。先讓幼兒去飼養角觀察小兔,同時要給小兔喂食。喂時要注意一只兔子放一個蘿卜,兩只兔子放兩個蘿卜,以此類推。通過這些有意識的活動使幼兒在比較中理解和形成多、少、同樣多的概念。又如在戶外活動時可以讓幼兒邊拍球邊數數,手、口、眼一致地數,自己數,同伴數,一個人數,大家數,此時,教師就可以教給幼兒一些描述數量的詞匯。如多、少、多些、少些、誰比誰多、誰比誰少、同樣多等。通過激發興趣,提高幼兒的學習勁頭,并很快掌握了有關的數學詞匯,并能按指定的數量說出相應的數量詞。
利用各種游戲,培養幼兒學數學的興趣。幼兒教育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游戲為兒童提供了一個表現自己各種情緒的有效途徑,是一種輕松、愉快、充滿樂趣的活動,能減少兒童產生緊張、憤怒、厭煩等不愉快情緒體驗的條件。
比如,在數學活動中,教6的組成時,先組織幼兒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當“老鷹”捉住了許多小雞的時候,教師不要急于把“小雞”放走交換角色,而是說:“今天的老鷹捉住了很多只小雞,可它怎么數也數不清,小朋友來幫它數一數好嗎?”幼兒聽后很快來了興趣,幫忙數了起來,一數正好是6只。教師再繼續進行引導,如果我們把這6只小雞分成兩組,一組有幾只,另一組有幾只,通過這樣的游戲活動,幼兒能根據小雞分成不同的組能說出6的組成的各種分法,這樣,孩子又興致勃勃地復習了數數方法又學習了6的組成。將一些數學知識巧妙合理的融于充滿情趣的游戲中,孩子們會學得更主動,更輕松,學習效果會回事半功倍。
又如,在給喜洋洋造新房的游戲中學習“5”以內相鄰數。在游戲中,孩子們做小小工程師幫助喜洋洋造新房。孩子本來就喜歡喜洋洋的動漫故事影片,因此,游戲的過程中都非常愉快,非常投入。等房子造好了,他們對相鄰數的要領也就有了感性認識。這時老師對造好的房子引導幼兒學習數學“5”以內相鄰數創設游戲的情境,在游戲中以幼兒的同伴、伙伴的身份出現,避免枯燥的說教。
幼兒在游戲中享有充分自由,不受任何來自外界的壓力和強迫。幼兒在利用游戲材料做出了成果時,還會產生自豪感,會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如果失敗了,他也不會受到責備。因此,游戲既能讓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又有利于形成兒童的成就感和增強兒童的自信心,從而引發幼兒愉悅的情感。
總之,在幼兒數學教育的過程中,應盡可能聯系兒童的生活經驗,創設思考操作的問題情景,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有趣化,寓學習于游戲之中,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生理特征,用自身的教育熱情和情緒去感染帶動孩子學習數學的欲望,產生對數學的興趣,幼兒一旦對學習感興趣,就能對他產生積極的影響,促進遷移,終身受益,讓孩子一生對數學的情感有極大的影響效應,正如《綱要》中指出那樣,“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善于挖掘和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積極引導,令幼兒在數學的海洋里盡情游玩,不再讓孩子們覺得數學是一種枯燥乏味的東西,而是一種很好玩、喜歡玩、想去玩的趣味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