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組織區域活動的有效策略
案俐描述二:
(9:30---9:38)
在老師的引導下小朋友們停止了打仗游戲,但小a馬上就說:“沒有勁。”然后無趣地離開了建構區來到了科學區,拿出了一份“沉浮”游戲材料,這是一份新投入的游戲材料,小a是由于好奇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它,可拿到以后看到一張表格,一些石塊,積木,海綿硬幣卻不知道從何下手,如何把弄,看到我在他身邊抬頭據問我:“老師這個怎么玩?”我想了想還是決定先不告訴他,說:“你先試試看,你可以先觀察一下這些東西呀,然后再開始。”于是他開始先仔細拿起來看看,然后小聲嘀咕,我又說:“這是沉浮游戲。”“喲,知道了我先去盛些水。”他一下明白了該怎么做,把一樣樣的東西分別放入水中進行嘗試,饒有興趣地玩了起來。
分析與反思:
拿到一樣新的游戲材料,幼兒不知道該怎么玩,理所當然向老師求助,但老師此時不妨賣些關子,不用急著告訴他游戲玩法,而是通過觀察,在適當的時候告訴他游戲名稱,讓幼兒通過對游戲名稱和游戲材料的思考找出游戲的方案。對于一種新的游戲材料,幼兒有很強烈的興趣,他問“該怎么玩?”并不代表他不懂,只是他懶得思考,只想很輕易的從老師那里獲得答案,所以老師應該鼓勵他自己先觀察,探索玩法,只有自己思考以后的答案才是他記得牢的,在不知道玩法之前,老師發現他只是簡單地擺弄觀察,于是給一句簡話的點撥提醒之語:“這是沉浮游戲.”卻并沒有告訴其具體的玩法,這適當的點撥幫助幼兒走出困境,開始了真正的探索,結束了幼兒力所不能及的情況下盲目的探究。在這個幼兒與教師的互動過程中,教師既沒有干預過多,又不錯失任何一個具有教育價值的教授時機。老師有效的適時的介入,適當的點撥,成為幼兒探索、發現過程的目擊者和共同參與者。大大的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欲,游戲成功之后幼兒的滿足感和成功感將會更加強烈,而且他這種良好的心理體驗還會延伸到下次的游戲活動中,繼續引發幼兒進一步探究、嘗試的愿望,由此形成良好的學習探究氣氛。
案例描述三:
(9:38---9:50)
小a從科學區出來又去了美工區畫了幾筆,再去娃娃家玩了一會兒,這樣整個區域活動時間里小a一共跑了五個區,這兒玩一會兒,那兒看一會兒,常常是剛拿到一種材料才倒騰了幾分鐘,就急不及待地換另一種材料,除了沉浮游戲好些之外,其他游戲一樣也沒真正投入地玩,似乎只是成了一個游戲的旁觀者,不知他在游戲中能收獲多少,是否真正獲得滿足。
分析與反思:
開發性的自主探索活動----區域游戲,主要是讓幼兒能夠主動地以自己的需求為目的參與游戲,對于中班的孩子來說,良好的游戲習慣(如至始至終認真投入地玩游戲)是必須養成的,這其中游戲材料的提供直接影響著這良好習慣的養成效果。仔細分析一下,小a等小朋友游離于游戲之外的原因是:
一、游戲材料缺少趣味性:中班的孩子的注意不是以無意注意為主,要想使
幼兒對某一材料保持較大時間的注意,必須注意材料的趣味性是否能激發和維持幼兒的興趣。小a拿了美工區的材料是涂色游戲,一張平面的白紙上面復印了兩只小動物,讓幼兒進行涂色練習,很明顯對上慣了美術課上涂色活動的小朋友來說產生不出較強的吸引力,假如設計成立體的,或者是活動的,小朋友對此就會感興趣了,此時就把技能訓練變成了又趣味的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