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閱讀活動中的點滴體會
早期閱讀活動是我班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每次活動中,孩子們總能帶給我很多驚喜和感嘆,這就使我更加體會到: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老師能很好的的引導和駕馭,他們的語言表達、思維創造等能力就會發展。那么,如何較好的開展閱讀活動呢?通過這兩年的實踐和探索,我總結了以下幾點方法。
一、幼兒課前知識經驗的準備
對于幼兒來說許多東西對他們都是陌生的,這就需要大人幫他們去認識、去了解,因此為了使幼兒能更快更好的融入閱讀活動中,每次活動前,我會針對主題教育活動的內容,請孩子們回家收集資料或照片,或者請家長帶孩子去看、去聽、去摸,即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他們在實踐中去感知、體驗閱讀對象,然后再將幼兒所帶的資料布置在主題墻上,創設相應的閱讀環境。如“我愛家鄉”“我愛我家”活動中,我和幼兒一起將他們帶來的中國地圖、家鄉地圖、合家歡照片以及家鄉新貌照片布置在主題墻上,讓幼兒在欣賞圖片、認識物品的同時去學習感受詩歌,這樣,幼兒才能盡情地按自己的意愿去看書、閱讀、表達。
二、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誦
孩子首先是用耳朵來“閱讀”的,詩歌故事的語言是優美、規范的書面語言,通過欣賞和朗讀,孩子注意到語言中的邏輯停頓和語調中的抑揚頓挫,這有助于他們對語言美和對作品的理解。而我們所用的教材就大班詩歌來說類型多樣,有抒情詩如《風,在哪里》、《照片》等,傳統兒歌《數花燈》,詼諧兒歌《顛倒歌》等等,因此教師在朗讀時就應根據其內容形式用相應的方法去朗誦,并同時用你的眼神、手勢去感染孩子,引導孩子,這樣不僅提高了幼兒對閱讀的興趣,豐富了幼兒的口語經驗,也促進幼兒書面語言的發展,更能有效地提高了幼兒對語音和語法的敏感度。
三、幼兒多種形式的跟讀
跟讀是幼兒學習詩歌的最好的方法,在學習詩歌時幼兒可以一邊聽教師朗讀,一邊眼看字、手指字、口里輕念出聲跟讀,這樣對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為了激起幼兒的朗讀興趣,在閱讀活動中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跟讀方法,主要有:
1.劃指跟讀:通過以手指字的形式,使字音和字形重合,完成辨字音、認字形的過程,也就實現了正確認讀的目的。實踐證明,孩子們非常喜歡跟著成人念兒歌,他們顯然不認為這是在“學習”,而是在進行一項有趣的游戲。
2.連讀:成人完整讀一句話、孩子也完整地跟讀一句話。
3.頓讀:成人讀一個字/詞、孩子跟讀一個字/詞。這樣既輕松又準確,“音”、“形”容易對上,還可以起到糾正讀音的作用。
4.跳讀:當孩子熟練了以后,就可以由成人讀上句、孩子讀下句。
正是通過這樣的模仿,兒童開始從被動聽別人講故事,一步一步地參與到閱讀中,在其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并最終逐步過渡到自己主動讀故事,逐漸形成自主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