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數學活動《認識梯形》案例分析
分析:陳老師設計的機器人教材是本節課的亮點,也是幼兒學習興趣最濃的一個環節,同時很好地利用了已經掌握的經驗去分析圖形的特征,正確地找出梯形,使孩子們對梯形的認識更加深。
但是陳老師設計的機器人有幾塊是很難的,用一個通俗的字說就是“叼”,她故意將有些梯形畫的不完整,或者彎曲了一點,拉長了一些。每一孩子找到一塊就進行分析并說出理由。但是第一個孩子就找錯了,通過集體檢查孩子們才知道,原來要很仔細觀察才行,并不是很容易的。有了經驗接下來簡單的孩子們很快都找到了。但是在找最后一塊的時候孩子們要么是找錯了,要么就是沒有發現,但是發現陳老師并沒有那么著急地想馬上公布,而是再三請孩子們看仔細。只是因為最后一塊隱藏得實在是太隱蔽了,孩子們最終沒有將它找出來。最后由老師公布,但是這一點都沒有影響到本節課的效果,反而讓孩子們明白了看某物做某事的時候一定要仔細再仔細。課后陳老師就是每節課都是有缺陷的,每個孩子的掌握程度也是不同的,每個孩子的觀察能力也是不等的。我們要允許孩子出錯。
思考:平時在數與量的感知匹配過程中,我設計了送禮物的教具,在小籃中放著1至10圓點卡片和相應的各種五顏六色的物品。如:一把牙刷,兩個積木,三塊橡皮,四顆紐扣,五粒糖果……在操作中孩子們馬上采用了先歸類后排序的方法,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使數量展示又快又明顯。對物體數量的感知幼兒基本已會,但能否用記點子的方法把他們記下來,這對于幼兒來說又是一個難點。在歸類排序的活動后,再讓幼兒把小圓點記下來,進一步鞏固幼兒對數量的感知。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感受了陳新苗老師幽默風趣的教學形式的同時在她的身上也看到了一種創新的精神。相信在這樣日復一日的學習實踐中,只要我們關注了課堂、關注了幼兒,孩子們一定能對一些抽象的數理邏輯知識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我們的數學教育也更加適合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學習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