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隨筆:幼兒膽怯懶惰心理的形成
在多年的幼教工作中,我常常發現,有的幼兒上課不敢舉手發言,碰到困難不能用語言來表達,老師一問話,不是哭就是不敢作答,怯于表現,有的幼兒不敢與人單獨交往,不肯獨自睡覺,在大家面前更不敢表現自己。在集體活動中,他們特別膽小,總是充當”聽眾”或”觀眾”的角色,一旦讓他們試試,立刻就緊張的愁眉苦臉,低頭不語.這類孩子平時做事總是小心、謹慎,惟恐自己成為別人笑話的對象,為了避免失敗,他們寧愿放棄嘗試。長此以往,這類孩子就變的膽小、畏縮、孤獨、懶惰,難以適應環境,嚴重妨礙了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為此,老師和家長都非常擔心,這樣的孩子怎樣適應未來快速發展、竟爭激烈的社會?
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膽怯”,它是幼兒對自己不熟悉的人或環境所表現出的一種憂慮反應,這種反應 主要是對自己缺乏信心.造成這種膽怯、懶惰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家長舍不得讓孩子獨立做事。如今的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寶貝”,不管孩子做什么,總是時刻提醒孩子這個要小心,那個要注意,不斷反復地說,生怕孩子受到傷害.比如,孩子爬滑梯,家長會急得大叫:“這里太高,自己不能爬,那里手抓不好,不能下,萬一摔傷了身體、擦傷了臉怎么辦?”再如,孩子洗手,是很平常的事,只要教會孩子們洗手的方法,他們就很樂意洗手,因為孩子們很喜歡玩水,可是家長不放心,生怕他們弄濕衣服,弄翻臉盆,不讓孩子自己洗,事事由家長包辦,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漸漸變得不敢也不能獨立做事,縮頭縮腦,逐步養成了膽怯懶惰的心理。
第二,幼兒的活動范圍受到限制。有的 家長由于各種原因,常常把孩子安置在家中,獨自玩耍和游戲,僅與家中的幾個成員交往,這樣,長期的單一刺激使孩子對家庭以外的環境感到非常陌生,不知道如何與家中以外的人交往,久而久之,他們便拒絕“合群交往|’’。
第三,對幼兒的教育方式有偏差。有的家長或者老師,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不是耐心地指導幫助、鼓勵和引導,而是簡單的批評、責備,刺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如果長期這樣,孩子會受到某種暗示,認為自己很“無能”。因此,他們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不愿參與活動,缺乏嘗試的膽量,慢慢地孩子變得膽小、怕事、懶惰。
以上幾點,是我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總結出的點滴經驗,供大家參考借鑒,因此,孩子家長同幼兒園老師必須密切配合,對幼兒進行正確引導,耐心指點,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幫助幼兒克服膽怯懶惰心理,培養勇敢品質,將他們塑造成為新時代勇于拼搏、敢于挑戰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