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告別謊言邁向誠信
分析:平時在幼兒園,孩子們撿到東西交給老師時,老師總會對這些孩子表揚一番。所以,案例中的幼兒出現了為獲取老師的表揚、取悅大人而說謊的現象。
案例五:“老師,小魚死了。”馮亮過來說。我走到自然角一看,可不是嗎,昨天集市上我剛買的三條小金魚并排放在魚缸邊的桌子上,一動不動。我氣極了,對著孩子們喊:“誰干的?”屋內一片寂靜,孩子們面面相覷,驚恐的望著我,搖搖頭……我只好強壓住心頭的怒火,說:“是誰做的,只要告訴老師,老師就原諒他。”孩子們默默無聲。我就講了故事《誠實的列寧》,并結合故事又說了一些“做錯了事并不可恨,可恨的是不承認錯誤”的道理。馮超這才慢慢的站起,承認是自己把小魚撈出來的……
分析:案例中的幼兒由于不小心做錯了事,產生了恐懼心理。為了避免老師的懲罰、攝于老師的威嚴而說了謊。
教育措施: 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在周圍環境的影響和熏陶下形成的,不良的教育影響,會導致幼兒不誠實行為的產生。對于幼兒出現的種種說謊行為,家園要互相配合,采取正確、有效的方法,幫助幼兒認識并糾正錯誤行為。為此,我們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措施:
一:家長方面 1、榜樣示范 兒童的許多態度都是由模仿他人的行為習得的。在生活中,父母是孩子行為的第一任教師。孩子的行為多半是通過日常生活無意中習得的。如果孩子經常看到父母為環境所迫,說這樣那樣的謊言,孩子就容易受父母不健康的行為影響,學會說謊。所以,父母要時時、處處、事事,注意以身作則,誠實待人,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2、營造民主氛圍 很多父母對孩子要求過嚴,責備過多,懲罰過狠。很多時候,父母為了在孩子面前不失威嚴,常常恐嚇孩子。如: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再這樣,讓警察把你抓去……這樣做,不僅給孩子帶來了精神壓力,客觀上也為孩子因避免責罵而說謊提供了前提。所以,父母要防止孩子說謊,必須做到愛而不溺、教而有方。
3、不輕易許諾 有些家長為了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習慣于向孩子空口許諾。但等孩子按大人的愿望做完了,家長卻忘記了自己對孩子的承諾。常此以往,孩子就會得出一個結論:大人的話根本不可信。
4、給孩子申辯的機會 申辯是孩子的一種權利。家長大多數都喜歡俯首帖耳“聽話”的孩子。家長怎么講,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出現偏差,就不分青紅皂白的訓斥,不允許孩子申辯。這樣,孩子不僅不會心悅誠服,還會產生抵觸情緒,為其說謊,推脫責任埋下惡根。所以,家長遇到問題,一定要允許孩子申辯,查找原因,絕不能憑自己的主觀標準強治教育。
二、幼兒園方面: 1、深入調查 發現孩子的不誠實行為,教師一定要深入幼兒中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分析幼兒的行為動機,有的放失地進行教育。不要動輒給孩子戴上“騙人”、“小偷”的帽子,也不能按自己的成見處理問題,偏聽偏信。如:一次,孩子們在玩刺球。明明告訴我:“老師,馮志浩把刺球咬破了。”我一看志浩手里拿著一個泄了氣的刺球,就問志浩問什么咬刺球?志浩說:“不是我,是馮雪咬破后給我的。”明明和馮雪都說:“是志浩咬的。”我生氣的對志浩說:“弄壞了,還不承認,老師不喜歡你了。”志浩聽了,委屈地哭了…..我見狀,意識到問題并不是這么簡單。緩了緩口氣說:“老師喜歡誠實的孩子,是誰弄壞的,只要勇敢得承認錯誤,我就原諒他,他也還是個好孩子。”這是,我發現馮雪欲言又止,經我耐心說教,馮雪終于說出了經過:自己看到刺球,覺得很好玩,就咬著玩,沒想到把刺球咬破了,怕老師說自己,就給了志浩,并和明明說是志浩咬的。我真慶幸自己剛才沒有貿然行動,否則一定會在志浩和孩子們的心里留下陰影的。所以,教師在遇到這類問題時,一定要先調查,再做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