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是丟東西”怎么辦
在家長來園接孩子時,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抱怨聲:“唉,我的孩子真是沒有辦法。剛買來的鉛筆和橡皮就丟了。”“昨天剛買的一盒水彩筆,今天只剩下幾支了。”……盡管家長嘆息之聲不絕于耳,但家長們還是一次次重新為孩子購置學習用品,以滿足孩子的“需要”。
孩子們怎樣呢,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某班老師手捧一大摞鉛筆.小橡皮.水彩筆……問這些東西是誰丟的,問了幾次也不見一個幼兒上前來認領。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說不知道是誰的。老師只好重新把這些東西收起來代為保管。
孩子們為什么老是丟東西,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原因:
1、幼兒年齡尚小,自理能力差,不懂得收拾.整理.保管好自己的東西。
2、有些家長無原則的滿足孩子的需求,認為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為孩子多花點錢算不了什么,造成孩子只知道了丟舊的,還會有新的,不懂得愛惜物品。
3、一段時間以來,幼兒園和家長缺少對孩子進行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傳統教育,也不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導致孩子不懂得珍惜大人的勞動成果,不懂得從根本上去解決,而且需要幼兒園和家庭配合好工作。
首先,要加強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教會孩子動的收拾.整理東西,懂得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培養他們做事有頭有尾,認真細致的良好行為習慣,提高自我服務的能力。
第二,不可輕易的應允.滿足孩子的要求,有時也應對孩子說個“不”字。加入孩子的東西丟了,先別急于補上,讓孩子也嘗嘗沒有東西的難處和尷尬,并及時給予啟發,引導和教育,激發孩子愛護珍惜每件物品的感情。
第三,要經常對孩子進行勤勞樸素,艱苦奮斗的教育。可通過講故事,念兒歌,看影視作品等形式向幼兒進行教育。
通過具體生動的事例,讓孩子了解過去,了解歷史,從而達到讓孩子懂得珍惜大人的勞動成果;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培養孩子勤勞樸素,勤儉節約的優良品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