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畫的分類、具體特點以及教學淺析
(1)游戲性。從生理發育來看,因為兒童的神經系統的發育還不完善,大腦電圖質抑制能力差,小肌肉運動的暫時聯系雖日趨協調,但還不夠發達,手的動作還不夠靈活,手的運動不能服從他自己的意愿,所以兒童的美術作品表現出明顯的稚拙性的特點,而又帶有游戲的性質。
(2)稚拙性。從心理發展來看,兒童畫所表現的對象首先是他自身感知過的事物以及自已感興趣的事物。如吃過的水果,玩過的玩具,用過的生活用品以及看過的動、植物及人物等,對動的、有聲音的、亮的、色彩鮮艷的事物優先反映,而它們又都是具體的(如我的小汽車、電燈、太陽、我的爸爸媽媽等)。這是因為兒童的注意常被新奇的事物所轉移,帶有明顯的“無意注意”的特點,即稚拙性。
(3)求全性。從構圖來看,只有平面的空間。由于兒童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是粗略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才能日益走向較深入的認識),這是因為兒童觀察事物的能力較差,次序較紊亂而他們又常常用自己對事物的認識來代替視覺,他們缺乏一定的空間知覺,對構圖和空間的處理,往往把畫面當成地面和立面,把近的事物畫在紙的下邊;而后再把其他東西一行一行地向上畫,而且每個形象都互不遮掩。因此,幼兒的繪畫又帶有明顯的求全性。
(4)模仿性。因為孩子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什么都想知道,反映出他們盼望長大的心理,所以在生活中,他們常常模仿大人,愛穿大人的衣服,抱著布娃娃學著媽媽的聲調哄它睡覺。反映在美術活動中,孩子們總想像老師一樣能把事物表現出來,但又缺乏表現技能,所以在他們的美術作品中常常帶有模仿的性質,在手工(尤其是折紙)作品中表現得特別明顯。
二、 兒童畫創作教學
繪畫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的表現,幼兒開始畫畫并不像認字、識數、說話、唱歌那樣必須依靠教習,正常的兒童均本能地喜歡畫畫,在隨心所欲的自娛中用繪畫語言表達思想感情。現代世界各發達國家研究均發現兒童畫在其本能的發展過程中,對促進兒童的注意、觀察、識記等認知的心理基礎能力和創造性的表現才能有著重要的啟蒙與開發的作用。遵循兒童畫的發展規律,把兒童畫創作引進美術課堂,利用兒童自發的本能的啟蒙教育資源,在課堂教學的環境中,通過兒童畫創作的教學引導,把兒童的繪畫活動由不明確性和隨意性逐漸轉入到有目的的學習上來,引導他們學習掌握一定的美術基礎知識和技能,緊扣兒童的知、能、美感與運用的需要,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激發他們持久的學習興趣,形成向大自然索取知識的本領和發展創造加工形象語言知識與創作性的藝術表現才能。因此,兒童畫創作教學要做到“面向全體,以人為本”這個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前提下,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基本情況,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分析其心理、生理特征和智力水平,了解其現階段繪畫的發展水平、規律和特點,尊重學生的藝術個性,在其原有的發展水平上引導其學習一些繪畫創作知識和方法,如:觀察、體驗生活、收集素材、構思、構圖、表現等方法,使其注意、觀察、識記等認知心理基礎能力和創造性的表現才能的潛能得到更進一步的開發,想象力、創造力、表現力都被調動起來,積極運轉,這樣藝術靈感才能得到迅速萌發,藝術探究與創作才能成為一種樂趣,一種愉快。教師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營造氛圍,使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掌握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懂得運用藝術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且能把它應用到美化環境和日常生活中。兒童只有在不斷獲得成功體驗的時候,興趣才能上升為志趣,對教師目的性的要求就會變為自我要求,成為一種意志行為,由此很快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教學效率才能得到提高,教學質量才能得到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