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畫的分類、具體特點以及教學淺析
1. 引導觀察,學會分析
科學的觀察方法,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感受的重要途徑,不會觀察,便無從表現。小學生的心理、生理條件決定了他們的觀察目的的不明確性和隨意性,容易被事物的局部細節所吸引,缺乏分析和比較,整體觀察能力差。同時,也正是由于學生觀察的隨意習慣,才造就出兒童繪畫特有的雅拙之美,這是兒童繪畫的價值所在,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實際,運用繼承和批判的觀點指導學生作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啟發感情入手,引導兒童觀察。教師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對于低年級的兒童來說,他們的視覺觀察的隨意性尤為突出,缺乏整體意識,因此記憶是培養學生整體觀察力的良好途徑。如帶學生觀察描繪春天的景色,引導學生觀察春天事物所特有的現象,分辨各事物的特點,感受大自然的美,然后以日記的方式用筆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這樣既可以訓練他們的整體觀察和記憶能力,又可以為創作畫收集素材。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容易拋開對事物的觀察,只看幾眼便憑主觀印象,習慣于平時一貫的視覺經驗和認識來作畫,如會把人物畫成沒有脖子,兩腿分開生長的現象,或只注意細節而忽視整體,因此,進行寫生練習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明確觀察任務之后,還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包括物象的基本形狀和主要結構,在寫生時要不斷地提醒學生用眼觀察,從整體開始到局部再回到整體, 仔細比較分析,這樣才會有真實的感受。
2. 把握主題,學會構思
主題是藝術作品所表現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內容的核心。學生能否抓住主題,是創作成敗的關鍵所在。教師在指導創作時,要以兒童般的心靈幫助學生把握作品的主題,引導學生觀察、體驗生活,收集積累創作素材,把對生活的感受,通過選擇題材及表現形式把主題思想表現出來。如指導“快樂的校園”創作時,教師可啟發引導學生觀察、回憶校園的學習生活等活動的情景,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快樂校園的場面,談自己的感受并從中找出表達快樂校園主題的繪畫題材。引導學生從具體的例子中理解抽象的主題,學習構思的方法。教師輔導時,要著重引導學生回憶、聯想,開闊他們的思路,使他們能夠從平時生活中選取自己認為有意義的題材,并考慮怎樣表現在畫面上。
3. 大膽表現,掌握技法
兒童繪畫心理的研究證明,不同年齡兒童的繪畫表現也不同,即體現在繪畫上的“稚拙”和“粗狂”。兒童的“糊畫”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所以教師在指導“兒童畫”創作時,要記住所指導的“兒童畫”是充滿童趣的畫。要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大膽地去畫,把內心的真情實感大膽地表現出來,鼓勵他們大膽創造,嘗試多種工具和材料,把他們大膽幼稚的想象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教師只須在適當的時候在構圖、造型、線條和色彩等方面的運用給予適當的啟發和幫助。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逐漸引導他們運用技法,慢慢地向較成熟的畫法邁進。
4. 指導創作,增強自信
兒童的心理發展還處于一個相對不平衡和不穩定的階段,對新事物懷有好奇和新鮮感,滿腔熱情,但遇到困難時易產生畏難情緒,缺乏信心。因此教師要善于消除影響學生想象創作的各種不利的心理因素,耐心引導,以表揚肯定為主,增強學生無拘無束地想象創作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導學生欣賞、評價自己的作品,為他們提供展示作品的機會,如舉辦班級、年級或全校性畫展,通過觀摩、自評和互評,使他們從中發現自己作品的價值,增強創作信心。由于兒童的生理、心理因素而形成了兒童畫創作的特點,因此我們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對兒童加以引導,把兒童的智力和美術創作由低級向高級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