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隨筆5篇
1 給孩子自由的空間
在幼兒園里我們經常能看到許多的家長幫助孩子脫衣服、換鞋等,而我們未來的幼苗表現出一幅無所謂的態度,每一件事做下來好像跟他沒有關系似的,隨意的擺動著身體 , 好象隨風擺動的柳枝一樣。而我們的家長卻樂此不疲,有說有笑的做著這件事 , 好像是他們應該做的一樣。
由此我聯想到在報紙上看到這樣的一件事,說: “ 有一位父親在自己的屋后的地里栽種了 20 棵桃樹。他的孩子看見父親在果樹與果樹之間挖下一個個土坑,準備把半年積攢下的豬糞、牛糞等肥料埋進去。這個孩子很好奇地問父親, “ 為什么在果樹之間弄上個土坑,那樣有什么用處。 ”“ 小樹正在長身體呢,不補充營養不行。 ” 他的父親滿眼憐愛的看著樹苗說。這個孩子也學著父親的樣子挖了兩三下,父親看見了說: “ 這樣不對,你挖的坑離樹太近了,你應該保持半個鋤把長的距離才可以。 ” 他的孩子反駁說: “ 太遠了,小樹還能吸收到養分嗎? ” 父親卻說: “ 太近了,小樹一下子吃不消這么多的養料,會把它 ‘ 肥 ’ 死的。而保持一定的距離,有利于小樹一點一滴的進行消化和吸收,有利于根須生長。因為要吸收到更多的肥料,樹根就只有拼命的往有肥料的地方鉆,這樣子小樹才能長得又壯又高。 ” 孩子父親的一番話,對這個孩子的一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個孩子考上了重點大學。 ”
經歷了一些世事,孩子們才能明白故事的內涵,要給予他人愛和關懷,但也要與其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讓他受益匪淺。愛得太近,或許就會變成一種災難和痛苦。所以我們的家長不要過分的愛孩子,凡事都給他們準備好,要給孩子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勞動中獲得快樂與幸福。
2 在各種教育活動中滲透環保教育
在幼兒園各種教育活動中滲透環保教育,其內容更為系統全面,是知、情、意、行各層次的滲透。
如在語言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中,改變了故事結尾,小蝌蚪沒有找到媽媽,它們的媽媽回到哪里去呢?通過討論,使幼兒對捕食青蛙的行為產生了憎恨感,誘發了其愛護小動物的情感;在“認識啄木鳥、蝙蝠、野獸”等科學活動中,有意識地進行保護益鳥、保護野生動物、維持生態平衡的環保教育;在體育活動“老鼠過街”中,在鍛煉幼兒動作協調能力及目測能力的同時,組織幼兒討論,為什么要把老鼠當做投擲目標;在手工制作活動中,利用易拉罐、塑料瓶、泡沫等人們司空見慣的一次性生活垃圾,制作成“環保人”并進行展示,喚起大家共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3 節約用水
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孩子們來接水的次數越來越多,我還發現他們接水時水杯里的水還有很多,但真正把水喝完的沒有幾個人。針對這一現象,我特意給孩子們上了一節《節約用水,從小做起》。
這節課以后,我發現孩子們不像以前那樣隨便去接水了。我知道孩子們在心里記住了我的話,每個孩子都要知道水對我們的作用有多大,也要知道節約用水是我們每個人的美德,更要從小做起。
4 保護好奇心,引發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
好奇是人的天性,求知識人的本能。幼小的孩子可能說個個好奇、好問、好探究。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學習的原動力和內驅力,它不僅能提高認識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使認識活動成為一件快樂的事。因而,它是生成活動中主題內容的重要來源。如:一天,馬可小朋友從家里帶來了兩只鸚鵡,唧唧喳喳的叫聲立刻引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它們是什么鳥?”“它們的嘴巴怎么是彎的?”“它們的羽毛為什么不一樣?”“它叫鸚鵡,鸚鵡可聰明了,它還會說話呢。”“那它為什么現在不說話?”看著聽著孩子們興奮而熱烈的爭論,我忽然想到,自然界中鳥類繁多,它們以鮮艷奪目的羽毛、千奇百怪的形態和婉轉動聽的歌喉吸引著好奇的人們,孩子們對小鳥更是有著濃濃的喜愛之情。我們何不依據孩子們的興趣,開展一個“鳥的秘密”的主題活動呢?讓孩子們多了解一些鳥類的知識,懂得鳥類的生存與我們人類的關系,培養他們關愛生命、呵護小動物的情感。于是,“鳥的秘密”主題活動由此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