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與孩子共同成長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是每個孩子的權利。區域游戲活動是教師依據教育目標和兒童的發展水平,利用游戲特征創設游戲環境與材料,使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展開個別化、自主化的活動組織形式,它是一種相對開放性的、低結構化的活動。創設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需要的區域活動環境,是保護幼兒行使游戲權利的具體表現。回顧本學期我班注重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游戲。一、關注需要——創設游戲環境
結合我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及游戲水平,學期初通過觀察,并且在與孩子們交流的基礎上,我們保留了美工區“小小巧手坊”,建構區“建構樂園”益智區“學學做做”。將原有的語言區分成了圖書區“小熊圖書館”和表演區“愛心劇場”。角色區“寶寶超市”暫且保留,根據現有的材料創設了“亮靚寶貝”飾品區,根據孩子探索的需要開設了科探區“開心吧”。但在幼兒的游戲過程中,結合主題活動以及幼兒的游戲需求,我們又陸續調整創設了角色區 “開心小屋”、“亮靚理發店”、 “貝貝醫院”等
二、材料推動——實現隱性指導
材料的提供并不是單純的越多越好,而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從孩子的需求出發,在投放的時候也要根據難易程度進行投放,每一個階段所投放的材料都有不同,程度應該從簡到難。這樣,孩子在玩的時候既感覺到挑戰,又保持一定的興趣和創造性,這樣的材料對幼兒來說是有一定的發展的。
1、根據需要來投放
在幼兒的自主游戲中,每個區需要投放的材料是不同的,老師應根據各個區需要的材料來投放。設置的方式、需要些什么多聽聽孩子們的意見,根據他們的需要來投放。游戲來源于生活,創設每一個角色區時,我們會先請家長配合,帶孩子做一次生活體驗,如上一次銀行看父母存錢、取錢;進一次理發店,請家長為孩子講解理發店里的各種用具及用途,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投放材料前,我讓孩子們討論:“區域內需要哪些材料?應該怎樣使用這些材料?”再根據孩子們的需要投放相應的材料。投放材料后,留給幼兒探索材料的時間,關注幼兒對材料的操作,最后及時調整、再次投放游戲材料。
2、分層投放材料
在投放材料是并不是把孩子們所需要的材料全都投放進去,而是要根據游戲的目標,各階段需要的材料逐步投入。新開設的區域,材料設置應該從簡到繁,慢慢深入,每個材料功能簡單、指向性強、幼兒易于操作。如理發店游戲剛開始,我僅僅投放了洗發池、鏡子、梳子、手帕(當毛巾用)。游戲的內容也是初步的洗頭、吹風而已。當孩子們熟練了洗頭的程序,我又根據孩子們游戲的需要投放了,剪刀(美工用的游戲剪刀)、卷發棒(毛根、電線),供幼兒玩理發、燙發的游戲。最后,我又提供了發型圖(根據孩子的講述,教師繪制),讓孩子們轉換發型,逐漸豐富游戲的情節內容。當孩子們熟悉理發店游戲中各種工具的使用方法,操作逐漸熟練以后,他們就可以根據顧客提出的要求有目的地進行相對應的簡單操作。漸漸地,孩子們也就能比較合理、規范的運用游戲材料模仿游戲典型動作與情節,并且也會主動尋找替代物解決游戲中的問題,同時孩子們的游戲水平也就逐漸得以提高了。
3、提供支持性材料
加強材料的隱性支持可以有效的提高活動的質量。如美工區的折紙圖示、圖片,成品制作,都能引發幼兒去探索制作。寶寶超市的分區域標識“糖果區”“水果區”“玩具區”等等,可以引導幼兒分類擺放,提高活動的規則意識。再如表演區提供的小雞衣飾、頭飾等道具材料,吸引幼兒積極主動的參與表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