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隨筆:孩子是以游戲為生命的
(四)在游戲中培養幼兒良好的品質與情感,促進其社會性的發展
要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只靠成人的說教效果不會太明顯,而讓幼兒在無拘無束的游戲中懂得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能判斷是非、善惡、美丑、好壞,效果會很明顯。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很少能想到主動地去關心別人,只知道別人照顧自己、關心自己是應該的,而在“娃娃家”里,“爸爸”“媽媽”會自覺地關心照顧自己的孩子:給寶寶做飯,送寶寶上幼兒園;寶寶生病了,“爸爸”“媽媽”急得團團轉,一會兒找“大夫”,一會兒摸摸寶寶的頭,一會兒給寶寶倒水、喝藥,還不住地說:“你真勇敢,頭燒得燙手,不哭也不鬧,真是個懂事的乖孩子。” 寧寧在發燒痊愈后返園的第一天,媽媽就拉著我的手說:“寧寧生病的時候可乖了,不哭也不鬧,打針時醫生都表揚他懂事、很勇敢,問他怎么變得這么棒,他說在娃娃家里都這樣。”在游戲中,幼兒學會了關心、幫助別人,并體驗到幫助、關心別人的快樂。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幼兒能主動使用禮貌用語,而大部分幼兒是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然而在游戲中,去“娃娃家”做客,會主動敲門,“小主人”也是熱情款待:你好!請進,請坐,請吃水果;玩具一起玩;不小心碰了頭,都爭著說“對不起,撞疼了吧?”“沒關系,我很勇敢!”客人要走了,會主動說:“謝謝你,我在你家玩得很快樂!再見”,“再見,歡迎你下次再來!”這樣讓孩子體驗到禮貌用語給人帶來的愉快,在日常生活中也學會了主動使用禮貌用語。
(五)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的競爭精神和規則意識
幼兒年齡較小,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對于集體中需要遵守的一些常規難以接受和適應,如果把規則融入到游戲中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構區活動過后,玩具扔了一地,我就組織幼兒進行“撿豆”比賽,幼兒拾起玩具,我又趁勢對幼兒講:“這樣多好,玩具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并與幼兒一起制定了一條規則:玩玩具后要把玩具放回玩具架,并且要愛惜玩具,做玩具的好朋友。有一次,轉椅旁邊聚了好多小朋友,都想坐轉椅,金元就提議: “我們來賣票吧。”于是徐銳取了紙,把它撕成長條,賣給要坐轉椅的幼兒,一次賣給六個,他們坐上正好坐滿,其余的幼兒就等著下一輪再買票上轉椅。使幼兒在游戲中認可規則的作用,主動自覺地遵守規則,逐漸從“知道”到“做到”。
在小狗隊與小貓隊的30米接力賽中,每個隊員必須盡力爭取才能獲勝,才不會趴在地上學動物叫或爬。在“巨鳥”游戲中,作為翅膀的孟雪掉了鞋子,赤腳跑到終點,小組獲勝,而另一組卻因“尾巴”的“折斷”而被淘汰。在娃娃家中,角色應當由孩子自己分配:你當“媽媽”,我也當“媽媽”;你當“老師”,我也當“老師”,這時,我會建議幼兒競選:比一比哪個媽媽更會照顧家,照顧寶寶,哪個老師更會組織孩子上課、妥善處理上課、游戲以及小朋友之間的矛盾、沖突,使當選的孩子讓大家心服口服;如果競選失敗,我會引導孩子多掌握一些處理事情的辦法,下次再競選。
這樣通過游戲讓孩子明白:二十一世紀是競爭的時代,只有競爭才能生存,才能適應現代的生活。
馬卡連•柯指出:“幼兒在游戲中也如同在勞動一樣,既要努力工作,又要努力思維。”我們應該注重多給孩子創造這樣的活動和思維,讓孩子在未來的社會里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培養孩子的現代意識,進一步豐富孩子的社會知識經驗,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讓其在寬松愉悅的環境中選擇游戲活動,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讓孩子在游戲中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