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活動:身體會唱歌
活動目標:
1、 探索用身體各個部位發出不同的聲音,感受聲音的有趣。
2、 嘗試有節奏地讓身體發出不同的聲音,體驗聲音探索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鼓、身體部位整體圖、身體中會發生聲音的部位圖,喇叭圖片,音樂《頭發肩膀膝蓋腳》及圖譜。
活動過程:
一、“嘴巴發聲”游戲導入。
1、我們的嘴巴真厲害,能發出好聽的聲音。請你用牙齒、嘴唇、舌頭分別來發發聲音。
幼兒自由發生,教師請個別幼兒集體示范,并出示相應示意圖。
2、 教師展示絕活“吹口哨”,豐富幼兒對嘴巴能發出好聽聲音的感性認識。
3、 播放口技大師模仿鳥叫的視頻,讓幼兒感知嘴巴還能發出一些特殊的聲音,進一步激發幼兒對嘴巴發聲的探索欲望。
二、引發幼兒探索身體各個部位發出的聲音,感受聲音的有趣。
1、提問:身體上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發出聲音?小手可以發出聲音嗎?用什么辦法讓小手發出聲音?(拍、彈、搓……)
2、幼兒自由探索小手發生的方法,同伴交流、集體展示的形式分享、表達探索的經過和結果。
3、將幼兒探索的小手發聲的方法予以小結,擊鼓游戲感知小手各種發聲方法帶來的樂趣。
4、教師展示絕活“響指”,進一步激發幼兒對小手發聲的探索欲望。
5、身體的哪些地方還可以發出聲音?(小腳)
三、引導幼兒對身體里面發聲的探索。
1、我們身體的外面可以發出聲音,那身體的里面可以發出聲音嗎?(打嗝聲、呼吸聲、饑餓時發出的聲音、心跳聲、放屁……)
2、擊鼓游戲,感知身體里的聲音無法控制的特點。
四、音樂游戲,引導幼兒有節奏地讓身體發出不同的聲音。
1、教師有節奏地示范。
2、出示圖譜,教師與幼兒共同邊看圖譜邊讓身體發出不同的聲音。
3、師幼一同再次有節奏地表演。
活動評析:
一、教學具簡單,易操作。
活動環節沒有任何實物操作材料,操作的材料恰恰是孩子的身體,巧妙的設計引發了幼兒興奮地在身上的各個部位尋找著發聲的探索,有效激發了幼兒語言表達的強烈欲望。
二、教師巧妙地將“絕活”作為每個活動環節的提升,使原本看似傳統的活動變得亮點紛呈,富有新意,有效激發了幼兒探索的興趣。
三、教師把教材的價值挖掘得較深,從身體里面和外面兩個維度來引導幼兒對聲音的探索和感知,獨到的活動設計為活動注入新的元素。
活動建議:
目標2中要求幼兒有節奏地讓身體發出聲音,在最后表演環節中,教師可適當再放手,鼓勵孩子將自己探索到的聲音靈活地運用到節奏表演中,而不一定要求要和教師的動作一致。既可讓孩子感到自我探索、自由發揮的樂趣,也可以將活動結尾推起一個小高潮,讓孩子對聲音的探索留有余味,遵循活動可持續發展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