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語言活動《樹葉》
一、主題背景分析
隨著天氣的變化,逐漸進入了秋季。秋天是一個迷人的季節,色彩斑斕、秋高氣爽、菊黃蟹肥、瓜果飄香……,我們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去撿落葉一起去發現秋葉的多姿多彩,,一起品嘗橘子的酸甜,一起玩大風和樹葉的游戲,一起唱秋天的歌,一起涂涂、印印、剪剪、貼貼------,用各種感官去發現大自然的奇妙變化,把美麗的秋天帶到我們的身邊。這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價值,也體現了綱要中讓幼兒接觸自然,親近動植物,有認識與探索的興趣,感受生活中的美的要求。所以,在秋天里的主題活動就孕育而生了。
二、分析教材
隨著主題的開展,我們進入到了“秋天的樹”的小主題。孩子們在撿落葉等活動中初步感受到了秋葉的飄落,但是孩子們對他們的關注程度不夠,沒有觀察與探索的興趣,這對我們主題的開展與深入是相當不利的。于是我選擇了“樹葉”這篇散文,散文里:小螞蟻撿起一片樹葉,這是我的渡船等生動的情景對于中班幼兒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為了幫助小動物他們就會樂意的去觀察樹葉,從而去關注樹木的變化,對主題的發展有著積極地推進作用。所以在此時進行這次兒歌活動是相當有價值的。那么,作為一次主題背景下的語言活動,我該從哪個點去豐富與提升孩子的語言經驗呢?經過分析我將重點與難點放在了學學念念與能用不同的聲音表現角色,嘗試有感情地朗誦兒歌上。原因1、中班語言目標中提出了讓幼兒理解簡短的文學作品內容,初步感受語言美,培養表達能力的要求。現在孩子們在朗誦方面是比較欠缺的,所以有必要提升他們朗誦的技巧,讓孩子們體會到散文中語言的美和動物的聰明、可愛。2、在故事活動中我班孩子們對動物的語音變化有了初步的感知,而且這篇散文的結構簡單,容易掌握,經過改編的散文中的動物形象也十分分明,有利于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
根據中班語言教育目標,教材特點、主題要求及班級幼兒的情況我制定了本活動的目標為
1、在活動中感知與理解散文的內容,有進一步觀察樹葉及其變化的興趣和欲望。
2、在學學念念兒歌的過程中嘗試用不同的聲音表現不同的角色并進行朗誦。
活動的重點:理解、掌握兒歌內容
活動的難點:嘗試用不同的聲音表現不同的角色
二、設計思路
皮亞杰兒童發展理論告訴我們,兒童發展是他們自己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而構建起來的,兒童語言的發展也是通過個體與外界環境中各種語言信息、非語言信息交互作用逐步實現的,因此在活動我采用情景創設法、多媒體演示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幼兒積極地與同伴互動與老師互動與環境互動,充分他們活動的積極主動性,來達成本次活動的目的。如:在理解學習散文這一環節我重點采用了視聽結合的方法,因為中班孩子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只有借助事物的具體形象,才能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兒歌內容所以我通過ppt的演示來吸引孩子,使幼兒對兒歌有整體的印象,通過問題情景幫助幼兒用兒散文中的語言進行梳理達到理解和學習散文的目的。又如在難點問題的解決中我采用了設疑法和討論法“咦?他們的聲音會是一樣的嗎?”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去思考和討論。自由、大膽地表現,讓他們的已有經驗與同伴的經驗相互碰撞,擦出新的火花,體驗成功的喜悅。最后環節我又利用情景創設來激發幼兒去觀察和尋找各種各樣的樹葉的欲望,同時又為后續的活動做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