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需要做好的幼小銜接措施
四、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濃厚的學習興趣、正確的學習方法一樣,在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受益終身。 1、養成課前準備的好習慣 告訴孩子,上課之前要打兩次鈴,第一次是預備鈴,聽到預備鈴,要趕緊進教室,把上課用的書、本子、筆拿好,并擺放整齊,不用的東西,不要放在桌上,然后,安安靜靜的坐著等老師來上課。第二次是上課鈴,打了上課鈴,老師就要給小朋友們上課了。上學前,家長可在家進行模擬表演。 2、養成正確的坐寫姿勢 正確的坐姿應該是:身子上半部坐直、頭部端正,目視前方,兩手隨意放在身體兩側,兩腿平放,胸膛挺起。告訴他們,不要趴在桌上,或者翹腳架腿。因為良好的坐姿有利于骨骼生長,有利于身體健康。 我們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提前教孩子認字、寫字,往往忽視了孩子寫字的姿勢。“先入為主”,壞習慣形成了,就很難糾正。錯誤的寫字方法,既影響字體美觀,又影響寫字速度,還影響孩子的小肌肉和骨骼的發育。 正確的寫字姿勢包括三方面:1、坐姿正確,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體直,頭正,肩平,腿平。2、執筆姿勢正確,大拇指和食指夾住筆桿,其余三指托住,筆桿向后稍斜,靠在虎口處。3、做到“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手離筆尖一寸。 3、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要防止三種讀書現象。一是“念經書”,就是眼睛看著別處,和尚念經似的,有口無心;二是“看時書”,就是讀書時老是看時間,你讓我讀半小時,我就讀半小時,看看時間到了沒有;三是“數量書”,就是讀書的遍數為標準,你讓我讀三遍,我就讀三遍,讀一遍數一遍。這三種讀書都是沒有質量的讀書。 教育孩子讀書時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邊讀,邊看,邊思考。低年級課文大多圖文并茂,讀讀課文,看看圖,圖文對照想一想,讀書就有效率,有質量。一二年級讀書要以朗讀為主,用普通話朗讀,口齒要清楚,聲音要響亮,不漏字、添字,不讀錯字,不讀破句子。長期培養,可以提高孩子對語言感受的敏銳性。 4、養成良好的交際習慣 要告誡兒童學會傾聽,別人說話時,不能心不在焉,要專心致志地聽,了解對方說話的主要內容和意思;學會講普通話,聲音適度,口齒清楚,語速適中,使對方能聽懂自己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交談,態度要自然、大放、有禮貌。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上學前的“清晨大戰”幾乎家家發生,為了趕時間,父母催得渾身冒火,“快起床、快穿衣、快吃飯”,孩子被逼得心慌意亂、情緒低落,這還不算,他們還喪失了所有的主動性。反過來,教會孩子自己使用鬧鐘主動起床(當然也學會了辨別長短針,學會了認識時間),在前一天自己撥好鬧鐘,孩子就擁有了精神和行為上的主動性。睡眠不足,他會體會到早上爬不起來的難過滋味,起得太晚,趕不上時間,他會體會到遲到的尷尬,自然而然就會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成為身體健康、精力充沛的孩子。更為重要的是這孩子開始擁有了可貴的主動性。 對孩子來說,能獨立處理某件事情,會讓他們覺得十分高興和滿足。經常親身體驗這種感覺,則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 2。被動的生活會讓孩子產生“我一個人不行”的想法,不僅有礙孩子的自立,還會影響他的學習。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多數父母的心態。可是,有的孩子在幼兒園就已經輸了。別人自己會系鞋帶,他不會;別人會動作麻利地穿衣疊被,他卻要老師的幫忙;更糟的是,他連學習也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小朋友們興奮地學拍皮球,他卻不知所措地哭了起來,直到老師手把手地教他,才停止哭。這是個從早到晚都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照顧的孩子,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要做什么,或者自己應該做什么。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克服依賴性,培養自立、好學精神的第一步。 3。終日無所事事的孩子容易變得頭腦呆板,缺乏表現力。 無所事事的生活,其實就是一種平淡乏味的日子,會使人無精打采,孩子也一樣。對正處在心理和智力發育時期的孩子來說,長期處于這種狀態,日后就可能變得經常發呆,缺少喜怒哀樂,既不容易受到感動,也缺乏表現能力。學習能力自然也會受影響。比如,小學生寫作文,除了文字能力,關鍵還要有把生活中的各種體驗與感覺表達出來的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而這些能力是靠生活的豐富體驗慢慢培養出來的。孩子在家里經常和大人聊天、溝通,自動處理自己的事和幫助做家務,每天過著豐富多變、活力充沛、感覺良好的生活,大腦的功能自然會得到開發和提高。“潛在學力”能幫助孩子在漫長的學習生涯中,有充分的自制能力和主動性,能較為自如地對付各種困難。缺乏“潛在學力”的死讀書,不但得不到學習的樂趣,而且最終也難以獲得真正的好成績。 4。做家務能提高孩子學習能力。 孩子開始學習后,首先碰到的難題是什么?那就是用橡皮擦掉寫錯的字。不把紙擦破而能把字擦掉,對6~7的孩子實在是一項挑戰。但是,如果在家里經常干家務的孩子,手會變得相當靈巧,橡皮的使用就不會成問題。 即使孩子做家務不夠能干、靈巧,只要養成遇事全力以赴的習慣,也能對孩子的性格產生積極影響,使他今后能夠鍥而不舍地克服各種困難。做一件家務并不難,難的是堅持。分配給孩子屬于他“自己的工作”,一定要督促他切實完成,這是培養孩子進取心的好辦法。一個孩子能做到持之以恒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他就會獲得毅力,在學習上也能努力不懈。分擔家務,擁有“自己的工作”,持之以恒地完成,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還能培養他的耐心和毅力,使他在學習上也努力不懈。做家務經常需要計劃,分段實施,這可以培養孩子的計劃能力。一個孩子若有做事按順序的觀念,懂得計劃,今后的學習效率自然能提高。 讓孩子學做家務,學著從自己身邊開始自立,培養他的責任感和愛心,懂得關心他人,這才是父母為孩子長大后獲得幸福人生而留下的最大本錢。被填滿了課堂知識的大腦,自私自利、缺少情趣的乏味生活,這不會是父母為孩子設計的“光明前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