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不用威脅的方法
有家長問:孩子不聽話,就威脅孩子“你再這樣,媽 媽就不要你了。”結果說多了,孩子不吃這一套,還不相信媽 媽了。怎么辦?解答
有的家長用這種“威脅”的方式方法,脅迫孩子聽家長的話,這是利用孩子與家長割舍不掉的親情和如影隨形的依賴關系對不聽話的孩子進行“警告”。其實,這是家長的無奈之舉,也是管教方法的簡單化。
利用這種“威脅”對性格開朗、剛強,生性就頑皮的孩子來說會無濟于事,他會當成“耳旁風”,根本不在乎,不具有震懾的效力。
而對性格內向、懦弱,情感脆弱的孩子來說,可能會有“立竿見影”之效,促使收斂不良行為。但也會相應地產生負作用,對這類孩子的心理是一種巨大的惡性刺激,會使孩子膽戰心驚,寢食不安,惶惶不可終日,變得畏首畏尾,畏縮不前,學會看家長的臉色行事。
就有這么一個孩子,由于媽 媽經常采用這種“威脅”的方法警告、警示孩子,使孩子在媽 媽面前總是很拘謹、擔心。孩子不能放開膽量玩耍,邊玩還邊察言觀色,看媽 媽的表情。若發現媽 媽情緒不高時,就以為是因為他惹媽 媽生氣了,便很諂諛地逗媽 媽高興:“媽 媽,您樂一個,您樂一個。”
孩子的表現讓媽 媽的心很酸楚。媽 媽沒料到自己隨口說出的一句話會使孩子有這么強烈的反應。其實,媽 媽情緒不高,并不見得是因為生孩子的氣,而可能是感到有點兒累了。媽 媽經常采用“威脅”的方法管教孩子,使孩子變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謹小慎微,不知所措,生怕媽 媽真的會拋棄自己。
不論是對哪種性格類型的孩子,都不要輕易采用威脅的方法。孩子就是再鬧,也不可能真的被“拋棄”,家長也沒這個權利,一般來說,孩子也不會相信是真的。這只不過是家長在發泄對孩子行為的不滿,恫嚇孩子,以期“震懾”孩子。
這類“假話”說多了,從不“兌現”,就會像那個總說“狼來了,狼來了”的孩子那樣,沒人再相信他的話。根本做不到的話,不能做的話,最好不要說。“說了不做”的話說多了,家長的話勢必會成為“耳旁風”。
小孩子的身心都很稚嫩,經不起惡性的刺激。不能在無意之中傷害他們。孩子小時候在心靈上受到傷害,會留下“傷疤”;而小時候心靈的“傷疤”,很有可能終生都不能敷平。
還是要耐心說服、循循善誘,或轉移注意方向等方式方法。如果孩子怎么勸說都不聽話,在一段時間用故意冷落的方式促使孩子反省,讓其感到家長已經忍無可忍,以促使其收斂自己的不良行為,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