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家長沙龍—幼小銜接的討論
二、培養準小學生的自我服務能力
適齡兒童在進入小學以后,會感到與幼兒園的生活相比有著方方面面的不同。比如一個很明顯的不同就是:在小學里,許多事情都要孩子自己照顧自己,
孩子上了小學必須能自己管理自己,比如管理自己的學習用品,整理書包, 自己安排課間的時間 ( 喝水、入廁、游戲等 )。在培養這類自我管理的能力時,家長應注意及時配合幼兒園在家里進行培養和加強。比如,在家中為孩子創設一個可以供孩子自己管理的學習與生活的小天地,進行自我管理能力的訓練,要多提供讓孩子動手自我服務的機會,凡是孩子應該自己去做的事都讓他自己去做,減少孩子對于家長的依賴,這時家長千萬不要因溺愛而包辦代替,我們還是常常看到挺大的孩子了,上學時從不自己背書包、書本都是家長給收拾、鞋帶開了要堅持到家里讓家長系,這些既反映了孩子自我服務意識和能力的缺乏,同時更反映出家長認識上的欠妥和偏差,應引起家長的重視。同時家長應記住,在培養孩子自我服務意識和能力的過程中要堅持使用正面引導和鼓勵的方法,切忌用批評、挖苦和簡單比較的方法。
三、培養從“小朋友”到“小學生”需要具備的良好個性品質
學齡前兒童對于即將開始的學校生活通常感到既興奮又緊張。的確,一旦走進校園,他們面對的是不同于家庭或幼兒園的陌生環境。
大多數的孩子入學時還沒有良好的與人交往的能力或較穩定的情緒,形成這一切需要時間和訓練。他們需要相關的個性品質,來適應學校生活。在幼兒園我們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強化以下孩子們良好品質的形成。
自信——通過競賽、展示自我的活動,讓孩子自我感覺良好,相信自己能夠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嘗試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嘗試失敗后再做努力。
動力——通過學前課程的學習,進一步培養孩子的學習動力,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增強孩子的求知欲。
好奇心——通過有趣的活動,在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的同時,使他們能夠從所有的學習機會中獲得樂趣,鼓勵孩子主動發問。
毅力——讓孩子學會做事善始善終,懂得凡是教師要求做的事情都應努力完成。如:知道每天值日生所要做的事情;教師布置的作業必須完成;明確在每項活動中教師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并學會做完,不半途而廢。
合作——學習能夠與他人相處,學會與人分享快樂和遵守公共秩序,主動幫助他人。
我做這樣一個比喻:幼兒園大班就好象是汽車制造過程中的裝配環節。是一個出效果的階段,小、中班那是各種零件的制造和積累,大班是汽車的總裝、調試階段,這個階段直接影響到汽車今后的運行,如果總裝不好,會造成今后不必要的返修,也可能讓以前辛辛苦苦準備的零件浪費掉,所以大家都應該重視這個“銜接”。大家不是經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嗎?我們不但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還要在起跑線上擁有一個初速度。所以在此也想對在座的各位家長說,珍惜現在的“黃金階段”多來關注一下孩子的“幼小銜接”,這可能花不了您多少時間,而且您會得到豐厚的“回報”,你現在投入的這些精力,是為了在不遠的將來少投入更多更大的精力,由于您現在的投入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那可是孩子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