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等花開,笑看樹長--我與孩子共成長
一看到這個主題,我內(nèi)心立馬開始跌宕起伏,感慨萬千。自從有了小精靈逗逗之后,我經(jīng)常會感嘆:教育到底是魔鬼還是天使,讓我如此又愛又恨,欲罷不能。孩子睡著的時候怎么看都像小天使,可醒著的時候有時卻像小魔鬼。兒子的誕生讓我們一直很忙碌很辛苦,但也很快樂!痛并快樂著--我想這是很多父母的心聲。兒子的一天天地長大也讓我重新成長,因為他是我最好的一面鏡子。為人母,才真正領悟到付出不求回報的那份無私的快樂!逗逗入小學也近兩年了,在這兩年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孩子的“斗智斗勇”水平是與日俱增,如果你不學習不成長,那么在育兒的起跑線上“必輸無疑”!在這學習成長的兩年里,有以下幾點收獲與感受想與大家分享:
1、關于身體力行。
做為父母,腦子里有再好的理念、再多言語上的引導和教育,都遠遠比不上身體力行,唯有你自己的親力親為,孩子才會視你為榜樣,會真正從行動上開始學習。
舉個真實的例子:學游泳,逗逗在幼兒園期間有很多同學都已經(jīng)學會了,但他相對膽子小些很怕水,一直對游泳很好奇但又不敢嘗試。直到小學一年級時,他鼓起勇氣想去試試。我當時糾結痛苦了好幾天,終于突破自我下了決心,然后找他聊:媽媽和你一起學好嗎?媽媽很怕水,是因為有一年在三亞潛水時我在海底十米吸氧管脫落十幾秒差點命喪海南,所以一直有心結不敢下水。但媽媽準備向你學習鼓起勇氣,和你一起學,你能以自己的行動來鼓勵媽媽嗎?兒子聽后爽快地答應了,而且母子倆真的以自己的行動與體驗戰(zhàn)勝了自我,我好欣慰把握了一次與兒子共同成長的機會!
2、關于親子溝通。
我清醒意識到自己是個急性子、焦慮型、還喜歡追求完美,兒子呢也經(jīng)常會出一點狀況給我理由發(fā)脾氣。我一開始都歸究到兒子身上,媽媽好好講道理也好罵也好,講了這么多回你還是忘這忘那,或者作業(yè)拖拖拉拉等等。這樣簡單粗暴地“教育”不僅沒有任何效果,而且還傷自己身體,我很困惑哪兒出了問題?直到有一天,是二年級上半學期家長會的那晚,我還在細細回味劉老師和幾位優(yōu)秀家長的育兒心得時,劉老師神秘地說:請每位家長上臺領取你家寶貝寫給你們的心里話吧!當找到兒子寫的留言條一字一字讀完后,我當時五味雜陳,真得很想哭!兒子寫道:媽媽,雖然你經(jīng)常罵我,但我知道你很愛我,在我生病骨折時你如此的照顧我,媽媽我愛你!當時,我才明白我愛的方式出了問題,我的溝通能力出了問題。為何,我們面對同事、客戶、領導時很懂得換位思考,會很用心地去解決一個個難題。為何面對我最親愛的寶貝,大腦卻徹底短路,變得如此簡單粗暴?!長此下去,不僅不能幫助孩子,還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親子關系,與一心想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身心健康快樂的環(huán)境背道而馳!
醒悟后,我開始學習,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并修煉自己的耐心度和寬容度。我慢慢明白:人與人之間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nèi)容,如果溝通情緒不對,那內(nèi)容就會給扭曲了,所以溝通內(nèi)容之前,情緒層面一定要梳理好。否則在家里就會經(jīng)常上演著名的“踢貓理論”啊,即爸爸在公司挨批發(fā)泄給媽媽,媽媽傳遞給孩子,孩子生氣了便踢貓,貓生氣了咬了爸爸。一個人的情緒就這樣影響到全家。
記得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這樣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越來越熱,所以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這就是“南風效應”這一社會心理學概念的出處。南風效應給人們的啟示是: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時,要特別注意講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