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語文教育的探索與思考(二)
古代語文教育是傳“道”的教育1.文本身就是道
語言是社會實踐過程中聲音和意義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漢字,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文字,字義和字形密切相連,不可分割,基本上一個漢字就是一個詞語。許多漢字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可以說一個字就是一部歷史,一個社會的縮影,一種觀念的反映。學漢字,本身就是在學認字的同時接受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也可以說是在接受一種“道”(泛指各種思想而非專指某些政治理念)。離開了這些“道”,你就無法理解這些字。例如,從“牧”“牢”“豢”既能了解畜牧社會的一些情況,又能理解漢代的一種官員為什么叫“州牧”,監(jiān)獄為什么古人叫“牢”,收買奴才為什么叫“豢養(yǎng)”;從“刖(斷足)”“èr@①(割耳)”“qíng@②(用刀刺臉)”“劓(割鼻)”“剮(凌遲)”等字,可以看到古代刑法之殘忍;從“取(割耳報戰(zhàn)功)”“伐(斷人之頸)”“俘(按住下跪戰(zhàn)俘的脖子)”可見戰(zhàn)爭之殘酷;從“女”旁的字有不少是表示邪惡或者卑*意義的,如“*”“佞”“妄”“奴”“妨”“妒”“娣”“婪”“婢”“嫉”,從這里又可以看到女性在告別母系社會以后的地位和社會對女性歧視的觀念。因為漢字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古代解字的書籍都包含著不少古人之“道”,例如著名的《說文解字》。
運用詞語,按照作者思想寫出來的文章更是無法與“道”分離。思想和語言的不可分割性,決定了語言教育不可能不傳道。教書必然傳道,讀書必然學道;讀《論語》就是在理解孔子的思想,看《莊子》就必然了解莊周的主張。教師教一篇文章時可以不傳自己理解之道,但是不可能不傳書中之道,因為只要教師指導學生讀懂了文章,也就是把書中之“道”傳給了學生。
2.闡釋也是傳道
教師在講學時不可能不表達自己對文章的見解。這個見解也可能合乎文章原意,也可能非常離譜,但是教師的理解不管是否合乎原文,實際上也是“道”。因此從這一點來看,也可以說語文教育是傳道教育。盡管教師對同一文章的理解是見仁見智的,但是無論是仁還是智,都是道。教師只要在學生面前闡釋自己對文章的理解,他就是在傳道。
3.傳道是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
因為語言和思想的依存性,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后,掌握著教育大權(quán)的統(tǒng)治階級必然要運用教育這個工具來宣傳自己的思想和道德觀念,要用教育這個工具來教化萬民。因此古代的語文教育只能是以傳統(tǒng)治階級思想和道德為本的傳“道”教育。無論是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官學和絕大多數(shù)私學都不例外。只是不同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宣傳的觀點和選用的教材有差異而已。百花齊放時的諸子百家,他們的思想和主張雖然在許多方面不同,但是卻都抱著“以其學易天下”的宗旨游說諸侯,辦學傳道。百花齊放的局面結(jié)束后,正統(tǒng)的教育就基本上都是以傳儒家之道為主的教育了。
進入現(xiàn)代社會,語文獨立設(shè)科了,但是,語文教育與傳“道”的問題以及“道”是什么的問題一直都沒有解決好,因此,語文教育一會兒思想性,一會兒工具性,搖來擺去,嚴重地影響了語文教育的發(fā)展。其實,語文和語文教育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育必然包含傳道教育。古今語文教育的傳道的區(qū)別是:第一,古代語文教育的主題就是傳封建統(tǒng)治之道,認字、解詞、讀文、寫作等語文活動的目的都是讓學生得封建統(tǒng)治之道,語文知識的教育成了傳道教育的附庸;當代以及今后的語文教育也必然傳道,但是這個道應(yīng)該是廣義的道,它是讓學習的人能真正成為人的人文思想和科技思想。第二,傳道不是語文教育的主題,語文教育的傳道,是非專業(yè)性、非系統(tǒng)性的傳道,它是語文教材中人文思想與科技思想的影響性傳道和教師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的闡釋性傳道。今天的語文教育是教會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漢語言的教育,是以語文知識教育為主題,通過語文教育活動,使學生接受語文知識以及語文教材所包含的人文思想、科技思想的教育。傳什么道的關(guān)鍵在教材,而不在如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