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享受自由而快樂的教學
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個小事例:198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捷克詩人塞弗爾特答記者問時說過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為能夠感到自由而寫作。”他還說,一切語言活動都可以被看成為達到自由,為感到自由的快樂而作的努力。當時我的心為之一震,從“為感到自由而寫作” 聯(lián)想到了“為自由而學習”。還記得三年前剛走上工作崗位時自己作過的那個小調查,當我發(fā)現(xiàn)隨著年級的升高喜愛語文的人越來越少時,我感覺到這是語文教學的悲哀,更是語文教師的悲哀。語文本是一門充滿了樂趣與活力、故事性與美相結合的學科,為什么會這樣呢?
反思我們過去的教育,我們不難找到答案。長期以來,我們把自己當成“上帝”,我們信奉著“師道尊嚴”,我們習慣于把學生當作一群聽話的羊,驅趕著他們在一條狹長的巷道里一直向前走,不要看兩邊。學生們毫無自由可言,他們循規(guī)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他們唯唯諾諾,猜測著老師的心思。在這種情況下,要讓學生真正為感到自由而學習,甚至為自由的歡樂而學習實在是“天方夜譚”。
此外,我們總是為學習加上一大堆崇高偉大的意義,加上一大堆學習的規(guī)則和限定,加上一大堆人見人怕的過分精確的答案,從而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布滿荊棘和陷阱,成為孩子小心翼翼提心吊膽卻最終無法繞出的迷宮。正是這種捆住了學生手腳的學習,扼殺了學生最初的學習興趣,學生感覺很累,學習便成了一種負擔。
羅杰斯曾說過:“自由程度愈高的學習,身心投入程度愈高。”因此,好的教學必定是自由的創(chuàng)造,而自由的創(chuàng)造必定會享受歡樂。我們非常需要自由而歡樂的教學,需要讓教學成為一種享受。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做呢?我想結合自己的親身教學事例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教學片段(一):筆者在執(zhí)教的《鳥的天堂》一課時出現(xiàn)了如下情景:
教師引導學生談自己在閱讀“眾鳥起飛鳴叫時”的感受。
生:……
生:老師,我很喜歡這一部分,我讀了很多遍,可就是不過癮,我很想親身感受一下那樣的場面,老師,你能幫我想想辦法嗎?
師:(笑著說)你可真會給老師出難題。(班里的學生也笑了)老師本來準備里一盤錄象帶,可效果太差,這樣吧!我們通過自己的想象感受一下當時的場面,你能想象一下會有什么鳥嗎?它們怎么叫?
生:可能有老鷹、小燕子、貓頭鷹、金絲雀……
生:還可能有布谷鳥、黃鸝、云雀、麻雀等
生:還回有很多我們叫不出名字的鳥。
師:誰會學鳥的叫聲?
生:我會學 布谷鳥的叫聲“布——谷——、布——谷——”
生:我會學麻雀的叫聲“嘰嘰喳——嘰嘰喳——嘰嘰喳——”
生:我會學鸚鵡的叫聲“咕——”
生:那是公鸚鵡的叫聲,母鸚鵡不這樣叫,它這樣叫“啾——”
師:你怎么知道?
生:我家養(yǎng)過鸚鵡。
師:你的親身體驗讓你的回答很有說服力,還有誰會學其他鳥的叫聲?
(還有許多學生高舉小手,躍躍欲試)
師:這樣吧!我們一起配合讀一下這一部分,這位同學,你就用布谷鳥的叫聲來領頭,其他同學聽完后可以盡情發(fā)揮自由學鳥叫。
師生共同配合:師:起初,周圍是靜寂的,(教室里鴉雀無聲)后來聽到一聲鳥叫,(模仿領頭鳥的同學學布谷鳥叫)便看見一只大鳥飛了起來,接著便看見第二只、第三只……(學生陸續(xù)的學鳥叫)樹上變的熱鬧起來。(學生興趣很濃,學各種鳥叫,鳥的叫聲頓時充滿了整個教室)
教學片段(二):在教學《五彩池》一課時,當學生談到五彩池的形狀以及池水顏色時,我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想象一下五彩池還會有哪些形狀,并讓學生用彩粉筆到黑板上去畫一畫,還可以給自己喜歡的池子畫上各種顏色的池水。結果學生們興趣盎然,幾乎全到黑板上畫了自己喜歡的五彩池的形狀。不一會兒,黑板上便出現(xiàn)了一幅五彩繽紛的充滿童真童趣的“五彩池”圖,學生則自我沉醉于其中。
教學片段(三):教學《林海》一文時,當學生談到“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這句話,老舍把大興安嶺比做小姑娘時,我又引導學生說:“這是作者眼中的大興安嶺,學了課文之后,你眼中的大興安嶺又像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層浪 ,教室里熱鬧起來,有的說大興安嶺像小伙子,瀟灑能干,為祖國做著貢獻。有的說像個知識淵博的老人,白樺樹像他的白胡子。也有的說他像個兒童,調皮可愛,正走向美好的明天……
從上面的三個教學片段,我感受到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感受到了他們的快樂與興奮,教學真的成了一種享受,學生 在課堂上享受著自由,享受著快樂。如何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我覺得應重視以下幾點:
1、平等對話。
首先,語文教學應在師生的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只有對話,才是真正的引導;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只有對話,才能彼此接納;只有對話,才能相互造就。師生的平等對話意味著對學生作為大寫的“人”的一種尊重;意味著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欣賞;意味著人格對等基礎上的靈魂交融,“教學相長”情景中的技藝切磋以及相互信賴氛圍中的心智啟迪。在教學片段(一)中,學生之所以敢給老師“出難題”,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正是因為作為教師的我們給學生營造了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學生才敢想敢說,想說愿說。因此,我們的教學不僅應該關注學生的知識能力,還更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前蘇聯(lián)教育心理學家贊可夫曾說過:“教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精神需要,這種教學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我想,要讓每一次語文教學在孩子們心中真正留下痕跡,甚至成為孩子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讓情感去感染情感,用心靈去點燃心靈,用生命去感動生命,這也是我們語文教師應追求的目標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