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我心中的語文
語文的朦朧的模式。作為語文教師,當然應該有更加專業一些的思考。這種思考,必然有自己學習語文經歷的個性烙印,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語文。回顧起來,我喜歡語文當然與老師教導、語文課學習不無關系,但主要是在一種不知不覺的課外閱讀環境氛圍中形成的。記得小時候,一次偶爾從床下翻出幾本繡像小說,其中就有《三國演義》,那時我不過10 歲左右,識字還不多,硬是一半兒啃、一半兒猜地讀起來,雖然是囫圇吞棗、似懂非懂,但讀得津津有味。借助于文字,我能夠進入那幾千年前的奇妙世界,與其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真正是“為古人擔憂”!到小學四年級,有機會擔任上海市少年兒童圖書館的小管理員,一星期可以借閱四五本書,那是多么奢侈的精神大餐!從此一發而不可收,開始向更廣泛的閱讀領域進軍。
令我至今想起來還感到十分幸運的,是初中時正逢教材改革,國家編了一套文學、漢語分家的新教材,那本文學教材像磁鐵一樣緊緊地吸引著我,精彩的小說片段、樂府民謠、唐詩宋詞,元明散曲,以及現代和外國作品,極大地刺激了我的閱讀欲望,鮮活靈動的情節、有血有肉的人物和令人難忘的妙語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這本教材是我的最愛,保存了很長時間,幾次清理舊書都舍不得賣掉,直到“文革”中被紅衛兵小將抄去。我的文學情結,就是這樣種下的。
高中時我又有幸遇到了一位高水平的語文老師,他學養豐富,講課思路清晰、見解獨到,并且很重視課外閱讀指導。在他的引導下,我愛讀魯迅,愛讀古代作品和外國作品,積累日多,文學情結益濃,而且正如人們常說的,“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老師的分析方法和思路,被我不知不覺地模仿、遷移到課外閱讀中,舉一反三,閱讀質量也隨之提高。我個人的經驗當然有限而且片面,但回首往事,我心中的語文,就是在這樣一片土壤上建構起來的。我的體會是,如能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不愁學生學不好語文。
二
由于熱愛,我對語文便有了更多的關注和思考。在客觀化、標準化考試的牽引下,愈演愈烈的,是對訓練的空前強調,而且演變成機械操練,大量做題,做各種練習題,做中考、高考模擬題,以至于不讀書,只做題。我并不一概地反對訓練。從語文的工具屬性來看,識字寫字、閱讀寫作乃至思維方法,都可以通過訓練來達到一定的目的,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時代在前進,當我們更多地從“以人為本”的角度看問題時,就會發現,統一計劃、統一教材、統一考試前提下的語文訓練,教師的訓“主導”不起來,學生的練也“主動”不起來,教師和學生,都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應試的奴隸。
我們不能在做習題這樣的訓練和那種以學生的個人經驗為基礎、與社會生活相溝通的語文實踐之間畫上等號。語文實踐的豐富性和它對語文素養生成的功用,絕不是做習題這樣的訓練可以替代的。從語文的人文性質加以觀照,“訓練”不太關注學習主體的情感態度,不太重視學生的個性因素,由于訓練中的思維基本具有定向性和單一性,它更與通過語文實踐培養創新能力的現代社會要求相疏離。在新課程理念之下,訓練對人的自主發展和整體發展而言越來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