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飛機遇險的時候》教學反思
周恩來在危急關頭,把安全讓給別人,把危險留給自己的高尚品德。對于第二自然段寫飛機遇險的部分,只是當作“泛讀”的部分來處理。該教師的教法
把該課的重點定位于第二自然段,亦即寫飛機遇險的部分,教師在執(zhí)教時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劃出描寫險情的詞句,然后在讀后交流中理解“遇上寒流”、“蒙上冰甲”、“不斷下墜”、“失去平衡”等描寫險情的詞。接著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再讀書,揣摩、感悟出“失去平衡——十分緊急”,并以此上推得出“遇上寒流,蒙上冰甲——三分緊急”,“不斷下墜——七分緊急”。然后抓住這“十分緊急”,無形中給學生指了一條朗讀的捷徑,老師是通過以下兩句“假如你不是飛機上的人,你有什么感受,怎么讀?”“假如你是飛機上的工作人員,你有什么感覺,怎么讀?”進行指導的。學生頓時就能把這一精彩語段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并在此基礎上當堂背誦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對于三、四自然段則讓學生自己去讀,讀后談談體會,學生對于周恩來的高尚品德自然而然地悟了出來,并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評析與反思
這兩種教法在教學重點上的不同定位,實質(zhì)上反映了教師教學觀念的不同。
一、文本的價值取向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亦即閱讀教學的文本堪稱典范,其文質(zhì)兼美,富有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在題材、體裁、風格上也是豐富多樣的,且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但課文林林總總,各有千秋,在閱讀的教學目標上應當在年段目標的框架中有個準確的定位與取舍,挖掘文本的蘊含,確定文本的訓練價值取向。傳統(tǒng)的教法側(cè)重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固然有他的合理性一面,但該教師在飛機遇險這一段停留下來做足、做好文章,其目的是使學生對飛機的險有了各自的獨特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