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寓德育于語文課堂教學之中
潤物細無聲
——寓德育于語文課堂教學之中
qgyy (原創)
內容提要:新的課程標準著眼于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設計課程目標,培養和優化學生綜合性的語文素養。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重要維度滲透于教學過程 之中。
主 題 詞:語文教學 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語文教學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致力于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語文教學實踐同時也是育人的過程,語文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語文教學應如春風化雨般滋潤學生的心田,使他們于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打好精神的底子。
過去的語文教學,過于注重書本知識,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之所以如此,一是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一是教材內容與編寫體例的“難、繁、偏、舊”。新課程標準頒布后,對語文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它強調必須重視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強調必須引導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和并形成正確價值觀。
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之一即: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實現這一教學目標 ,更好地貫徹新課標呢?本人想結合教學實踐對此問題給予初步的探討。
新課程特別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課程實施目標。我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因材施教,結合教材特點,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案例回放:
在學習《行道樹》一文時,我設計了這么一個問題:假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棵行道樹,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愿生活在哪里?有位女生舉手回答道:“我仍然會選擇做一棵行道樹。因為行道樹能凈化空氣,為人們遮陽,能體現出它自身的價值!蔽腋杏X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好,這篇文章就是贊揚無私奉獻的精神,她的回答證明她已體會到文章所蘊含的教育意義,正在逐步樹立正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我對她的回答給予贊賞及表揚。
但此時我聽到一些唏噓之聲,聲音雖然不大,還是在課堂上引起了一陣小小的騷動。怎么回事啊?我了解了一下情況。原來是有些同學認為這位女生的回答太假,認為她在現實生活中不會甘心做一棵樂于奉獻的行道樹的。更為過分的是,竟有一位男生站起來扭過頭去質問她:“在現實生活中,你會這樣做嗎?說得倒好聽。”這個半路殺出來的程咬金及他那咄咄逼人的質問使那位女生倍感尷尬,我看她臉都紅了。
怎么辦?是簡單放過,還是抓住這個良好契機對他們進行教育?德育要滲透課堂,課堂是德育的主渠道,我一定要讓他們對此問題有深刻認識。正好,抓住機會教育他們。
我告訴他們:“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當別人發表自己的見解時,我們應認真傾聽,而不能私下議論;當你有不同意見時,應先舉手,經老師同意后提出異議;當別人提出不同見解時,應以一種謙遜平和的態度去交流,而非將咄咄逼人的質問擲給對方。你們生活在同一個班集體,應互相團結,相互幫助、共同前進。我希望以后咱們班不再發生這種事!蔽业倪@段話很有威懾力,雖然我是用平和的語氣說的,但鏗鏘有力。
從那位男生略微發紅的臉我感到自己這番話起作用了,這段話已如細雨滋潤了他的心田,我想他今后應該知道如何與人交往及溝通了。短短幾句話,雖不是長篇大論,但使那位男生知道自己的不妥之處了,同時也給全體學生以教益。
至于那位男生的質問,我則這樣解答:“你怎么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同學不會做一棵行道樹呢?我們學習的是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據我了解,××同學平時就樂于為大家服務,為班級做貢獻,她現在已經是一棵名副其實的行道樹了。我相信××同學會以她的行動來證明的!蓖瑢W們聽到這里,都鼓掌表示贊同,那位男生也熱情地鼓掌,回答問題的女生也感到很欣慰、很自豪。
這個問題的解決用了三、四分鐘時間,但我感到頗有價值。通過這個問題使學生們知道了應如何做人、如何為人處世,也對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有所幫助。
思考及探索: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現的是語文的人文性,強調的是給學生廣博的文化浸染,內涵比起教學大綱“思想性”目標要豐富得多,深刻得多!翱偰繕恕1-4條是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具體要求,涵蓋傳統的思想教育的精華,以及生命意識、現代意識、多元文化和語文學習興趣、信心、習慣的培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要注意語文教育的特點。語文課程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滲透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結合教材特點,抓住教育契機,實現這一目標。成功的語文教育必定對學生的心靈,包括情感、道德、意志表現出深切的終極關懷。
語文是語言的藝術,教學是塑造人的藝術,語文教學更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語文教學絕不僅限于知識的傳授,它更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去捕捉,用情感去灌溉,去融合。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也絕不僅僅是讀書寫字,它更應是貫穿于學生全部生活中的生存能力的培養和對事物審美鑒賞能力的塑造。我們應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讓學生在生活中求知,在社會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