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案設計淺探
qgyy
(原創)
內容提要:本文從《課程標準》的理念出發,針對目前語文教案設計的問題,提出語文教案設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一、語文教案設計中要“有學生”,包括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和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二、語文教案設計要增強開放性和動態生成性; 三、語文教案設計要體現出教師的個性。
關鍵詞:教案設計 動態生成性 個性
余映潮先生在《教案設計的藝術(之一)》一文中指出:我們可以在四個不同的層面理解“教案”二字。第一層面——定義層面:教案,簡言之,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而策劃、而營構的一種教學安排。第二層面——技術層面:教案,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教學要求而進行的結構完整、目標明確、過程清晰、方法得當、時間分配合理的一種教學策劃。第三層面——藝術層面:教案,是既有理性色彩又具備詩意手法的教學藍圖,是教師文化底蘊、個人智慧和教學藝術的結晶。第四層面——教改層面:教案,是從課堂教學實施方案的角度來表現時代教改意志的一種載體。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教案與教學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它是教學正式實施之前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 的規劃,它體現著教學的目標、方法、步驟,體現著教師的教學策略、教學風格、教學藝術,體現著教學改革的新理念、新成果。因此,可以說教案設計的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的成功與否。
在這四個層面中,技術層面和藝術層面的教案是教師對教學的具體把握,是教師個人教學思路、教學經驗、教學風格的綜合;教改層面的教案則是教師對教學改革中的新思想、新理念的理解、吸收和容納。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只有教改新思想、新理念的教師是不能設計出一份扎實、細密、實用性強的教案的,同時一個只有教學經驗、教學思路而不能積極地吸收、借鑒新理念的教師也不能設計出一份新穎、有創意、體現教學新發展的教案。因此,兩者必須結合起來。關注新理念,同時將新理念融會貫通于自己已有的教學風格中,才能設計出好的教案。
我認為語文教案設計應關注以下方面:
一、語文教案設計中要“有學生”
教學是師生雙主體的活動,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兩者不可偏廢。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現象卻早已不是一個新問題了。在教案設計中更是如此。潘涌在《語文教案創新與課堂教學價值轉型》一文中提到指令性教案的三種類型,其中一種就是無“他”教案。即教師在編寫教案過程中,心中唯有欲達之教學目標 和欲授之教學內容,卻很少甚至全不考慮欲待交往的學習主體,更忽視學習群體之間的諸種個性差異,忽視他們在課堂這一特定時空中特定的知識體驗及其動態生成。用這樣的教案指導課堂教學必然導致學習主體靈性思維的泯滅。所以,教師應在教案設計中充分關注學習的主體——學生。
(一)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教學的主要對象是一篇篇文質兼美、各具特色的課文。這一點使語文學科的教學根本區別于數理化等學科。語文學科不能像它們一樣給學生某一個唯一的標準答案。因為,對于一篇文章,有著不同背景、不同經歷和學習基礎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欣賞角度,也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就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作為教師,在教案設計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這種獨特體驗。張瓊在《語文教案設計的關注點》一文中講道:實實在在地一切以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所遇的障礙為教學起點,以學生在教學過程 中的內在需要為教學重點。一篇課文從哪兒講起,重點講什么,不應該由教師決定,而是取決于學生對文章的“親密接觸”程度。任何離開學生對文章的感知而主觀臆斷的教學實踐,都是對學生的不尊重。他還指出:關注學生主體的“獨特體驗”不是廉價簡單地肯定學生,而是把學生在鉆研文本過程中產生的困惑、形成的體驗,作為課堂教學的資源;關注學生“獨特體驗”,應該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關鍵是這個過程在課堂上能否得以落實和突出。
我在設計《第一次真好》這課的教案時就設計了學生體驗環節。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對“第一次”的認識,學生通過交流便能更深切地體會第一次的重要意義。全文的中心句是“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如何讓學生領悟這句話的含義?我便于此處設計了“小組討論”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他們便談出了對“第一次”的深刻感悟:第一次使我們慢慢成長,使我們嘗試做一些事情,使我們接觸新事物,歷史上的很多第一次(如“瓦特發明蒸汽機”、“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等等)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步。有學生還提出自己的思考:第一次雖然不見得都成功,但畢竟邁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第一次即使失敗了,也能為下一次積累經驗,這樣才會有第二次、第三次,以后才能取得成功;第一次有好的,有不好的,我們今后要積極嘗試好的第一次……
上這堂課時學生們都積極參與其中,聯系他們的體驗來學習課文,這種心中有學生的備課就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關注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已經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卻很少關注到這一點。語文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現象屢見不鮮。當然,有些有著豐富教學經驗和深厚文學底蘊的語文教師也常常是滔滔不絕一節課,給學生以信馬由韁、貫古通今的享受。但是大部分教師的“滿堂灌”則是照本宣科,極其乏味地肢解課文。整個課堂,教師的講授不僅沒有給學生知識,還剝奪了他們自己思考、自己動口說、自己動手寫的實踐活動。而這種實踐活動對于學生形成相應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為能力的形成必須經過反復的實踐。所以,教師在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同時,在教案設計中還應關注到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要適時適量地設計出適合所學內容、符合學生特點的語文實踐活動,使這些活動在發展學生語文能力、擴展學生語文學習空間、豐富學生的語文積累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必須指出的是: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在講《女媧造人》一課時,我認真研析教材,設計了“探究品味——比較閱讀”環節,讓他們通過對《風俗通》譯文與課文的比較得出改編神話的方法——抓擴展點,運用環境描寫、人物描寫的方法。接著便設計了“拓展延伸——想像力訓練”這一環節,使學生發揮想像力,根據文中學會的找擴展點的方法改編神話《盤古開天》。提供了四個角度(天地混沌的景象;盤古開天的過程;盤古頂天立地的情景;天地成形后,盤古化成了什么),請學生任選一個角度展開想像擴充這個神話故事。課后作業 為“在作業 本上將《盤古開天》改編為動人的神話,注重情節的構思及想像力的發揮。”
課后反思時我感到這樣設計教案,體現了課程標準提倡的三維目標,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了切實的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深入文本,體味其中蘊含的感情。我著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他們逐步養成圈、點、勾、劃的習慣。這一設計關注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
通過批改學生的課后作業 ,我發現學生能很好地運用課上習得的方法改編神話,而且還有想像豐富的佳作。這就表明這種設計貼近學生實際,能使學生得到切實的收益。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們應將之貫穿于教學之中。
二、語文教案設計要增強開放性和動態生成性
教案是在對教學進行預設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存在著很多預設不到的情況。特別是語文教學,不同的學生對于同一篇課文的不同理解和感悟是很難預設全面的。所以,在語文課堂中存在著大量動態生成的因素。俞發亮在《在課改中重新認識教案》一文中指出: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無法回避的一組矛盾。教學當然課前要備課寫教案(詳案、簡案),當然得預先設計;但是,當過分強調教案的預設作用時,課堂上師生的活動必然受到極大的限制,師生即興的發揮、創造無法生成,從而導致僵化,缺少生氣和智慧。教學實踐證明,往往教案設計越具體詳盡,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創造性越少。
那么,教師在教案中應該如何處理這對矛盾呢?目前較普遍的主張是增強教案的開放性和動態生成性。即教師從備課開始就要自覺設計相應的教學環節,自覺預設師生、生生、生本多邊對話而必然出現的“非預設性”的知識與智慧的生成,并事先作出相應的教學安排。在教案中,要讓學生在寬松的學習過程中學會探究、學會創造,要給學生留足自主自由的思維空間,要以多種教學方法構筑學生展示思維的平臺,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這樣才能促使教案的開放性和動態生成性的形成,建設開放性課程。
講《行道樹》前,我仔細研讀教材,想設計一個新穎的教學思路。經過自己的琢磨,我這樣設計:假如我是一個記者,全班學生每人都是一棵小樹,我這堂課將對他們進行采訪。上課之初,我便給學生點明我們的角色。我便問道:假如你是一棵小樹,你愿意生活在哪里?學生們七嘴八舌,有的說生長在草原上,獲得一種高大挺拔的優越感;有人說生活在海邊,享受海風吹拂;有人說生活在一戶人家的小院里;有學生說想做一棵行道樹……我就由此自然導入 課文,和學生共同探討學習。我最初設計時,就把自己當成一位記者,將要探討的問題列了一“采訪提綱”。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覺完全可以讓學生也轉換角色,讓他們一部分人當小記者,隨便請班里任何一棵“小樹”答記者問。“記者”就需要在仔細閱讀課文的基礎上發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通過“小記者”的發問,我發現自己在教案中設計的問題他們都能找到,而另外一位學生也能很好地應對。我成了一位引導者,我也積極參與其中,這種氛圍特別好。他們回答問題時,我提醒他們要注意“采訪”別人的語氣,注意人與人的交流和溝通。下課鈴響了,他們課下還積極地討論。課后,學生告訴我他們很喜歡這種探討學習的形式。課后反思時,我為自己的教學機智而自豪。如若自己將問題提出來,學生可能覺得還是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但將教師提問靈活地變通為學生之間的提問與作答,便使他們有成就感,覺得自己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若我固執地堅持教案的預設性,那么這堂課就不見得那么成功。不要被教案預設性束縛了自己的教學機智,要構建動態生成的課堂,使語文課堂教學煥發生機。
三、語文教案設計要體現出教師的個性
教案雖然是教師個人的文化底蘊、個人智慧和教學藝術的結晶,但長期以來,在實際的教案設計中,卻始終存在著單純依賴教參,甚至完全地照抄照搬教參的情況。教師對所教授的內容缺乏個人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學木訥、呆板、千篇一律。我們現在提倡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但如果我們的教案是這樣的,我們如何去發展學生的個性。所以,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首先我們的教案、我們的課堂就要有個性,而能夠使我們的教案、課堂變得有個性的是教師。因此,教師要將個性融入教案設計,教案中不僅要有學生,也要有教師。教師要從自身的特長、生活閱歷和知識結構出發,根據自己對教材的感悟,對學生的了解來設計具有自己個性特色的教案,使教案設計能夠體現出自己的文化底蘊、文學才情以及對教學的理解和把握。
在進行《斑羚飛渡》公開課時,我將課文讀了十幾遍,最終決定第二課時設計“讓學生運用一系列動詞描寫一個過程”的課上小練習。我自己研讀課文后也查閱了大量備課資料,但很多都千篇一律。我將課文整體感知、情感體驗等教學內容安排在了第一課時。第二課時著重引導學生感悟鐮刀頭羊的形象及斑羚飛渡的精彩瞬間。斑羚飛渡的過程震撼人心,這種過程是如何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通過一系列動詞。這樣,便可讓學生進行片段練習,使他們學習掌握并能將這種方法運用到以后的寫作中去。備課時我精心地揣摩每一個環節及各環節之間的過渡,上課時個別學生讀了自己寫的片段,發現學生已經能靈活運用這種方法了。
新課程改革呼喚新的教案,教師要心中有學生,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使自己的教案設計更貼近學生,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不要將教案教條化,應根據課堂教學情況靈活變通,構建生成性課堂。改變教案千篇一律的面孔,將自己具有創新性的構思融入其中,不必拘泥于一種形式,完全可以根據課文特點及學生特點進行創新設計,使教案切實成為自己課程改革思考的載體。語文教師要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教案也要體現教師的個性,實現內容的多元化和形式的多樣化。
參考文獻:
⑴余映潮:《教案設計的藝術(之一)》,《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4年第10期
⑵潘涌:《語文教案創新與課堂教學價值轉型》,《學科教育》2004年第1期
⑶張瓊:《語文教案設計的關注點》,《湖北教育(教學版)》2004年第6期
⑷俞發亮:《在課改中重新認識教案》,《語文建設》2002年11期
⑸辛朋濤、魏雪莉:《什么樣的教案是好教案》,《教學與管理》2002年7月1日
⑹楊旭:《語文教案設計五因素》,《教學與管理》2002年9月1日
⑺姜世揚:《淺談個性化教案的設計》,《當代教育論壇》2004年第1期
⑻戴正興:《教案:共同面對的話題——今年來關于教案問題的討論動態綜述》,《遼寧教育》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