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學初體驗——兩種模式下的課堂教學
探究式教學初體驗
——兩種模式下的課堂教學
廣德縣基安私立中學 朱仕穩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現有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已不再符合現代學生的認知規律。必然呼喚新教材與新教法的出現,新教材所體現的是一種自主,探究式教學,這也是新課程對我們的要求。
什么是探究式學習?簡單說,就是指學生以類似或模擬科學研究的方式所進行的學習。這是探究式的定義,如何讓學生采用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學習,其目的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針對語文教學,實施探究教學是我們的向往,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又經常忽視了探究式教學中的基本理論及方法思路,而用得較多的往往是多年來的教育經驗和自己的基本功,以及在教育當中的敏銳洞察力,實際收到的效果往往是:掌握了知識,丟掉了獲取知識的能力,與探究式教學大相徑庭。
新教材實施幾年來,大家一直在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很有幸我結識了探究式教學。以下是我在實際教學中的一點心得和體會。探究是一種涉及形成問題、觀察、建立假設、分析數據、解釋預測、作結論等多側面的復雜活動,從師生所起作用程度的不同來看,可分為:定向探究與自由探究。
一、定向探究 所謂定向探究是指學生所進行的各種探究活動是在教師提供大量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的,它既包括教師提供具體教學事例和程序,由學生自己尋找答案的探究,也包括教師給定要學的概念或原理,由學生自己發現它與具體事例的聯系的探究。
下面是我在現行初二教材《馬說》中的探究,采用的是定向探究。
1、 導課。出示關于“馬”的成語,引導學生課下多積累。在出示“伯樂相馬”個成語的時候,我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學生聽得很有興趣,從而導入 課文。
2、 檢查預習:(1)韓愈簡介。(2)和韓愈相關的“唐宋八大家”,并讓學生總結簡單的記憶方式:“三蘇”、“韓柳”、曾鞏、王安石。(3)和文章有關的“說”這種文體。
3、 自學:(1)初讀感知,并出示自學目標:找出文中所有的通假字,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全文。(2)精讀品味,問學生學習文言文有哪些困難,學生答:虛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給學生幾分鐘時間,精讀文章,分小組合作探究文章中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以及文中“之”“而”字的用法。(3)細讀感悟。自學目標:你如何理解“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樣的觀點?
4、 總結。對課堂涉及到的問題和后來學生的發言歸納總結,并拓展到現在的人才觀。
這是我在〈馬說〉這篇課文里的教學設計,在實際教學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例如有的學生提出了一些偏的,或者沒有意義的問題。但大部分同學都能既動腦又動手。從這堂課里面,我覺得在定向探究時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
(1)開課藝術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欣賞文章也是如此。我們必須設計一個讓學生既能感興趣,又能對理解課文起到一定作用的導課。所以在考慮這兩個因素的時候,我首先出示了幾個有意思的成語讓學生分析——“馬到成功”“馬馬虎虎”“風馬牛不相及”,最后出示和課文有關的“伯樂相馬”,因為許多學生不了解這個成語,我和大家講了關于這個成語的故事。很自然的導入 了課文。當然,我覺得不管是定向探究還是自由探究,一個好的導入 都是成功的先決條件。從人的正常心理來看,一開始就對一個事物感興趣,必然想了解整個過程。現在有很多老師設計的導課語優美,簡潔。我個人認為導入 不一定要多優美的語言,關鍵在于有沒有意義,能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對每一課的導語 都進行了深入思考。在〈萬紫千紅的花〉這篇課文里,我到化學實驗室借來了實驗儀器,結果大家都很感興趣,既掌握了課文內容,又培養了對初三化學的興趣。課下許多同學來找我,我讓他們親手操作了。學生在愉快中掌握了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2)問題的設置藝術 因為定向探究是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的,那么要做到有意義的探究,老師就必須精心設計對學生有引導作用的問題。這個問題既要能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又要和文章有一定聯系,否則也是“風馬牛不相及”,換句話說,就是要值得探究。上次看到一篇關于“洋思模式”的報道,由于他們是集體備課,一位老師因為設置一個問題而想了幾天。這使我感受頗深,一個好的問題可能使課堂出現出其不意的效果。因為文章是“死”的,問題卻是“活”的。在《馬說》里面,我一直在想如何設置一個有意義探究的問題,最后在細讀感悟里面,我就作者所批判的“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個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有話可說,又能聯系課文和當時的社會背景。
(3)總結歸納藝術 總結環節是探究式教學中的一個亮點,因為學生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如果有條有理,就給予肯定,老師可將要點寫在黑板上;反之答案較偏激或與內容無關的,可從正面引導,但絕不正面否定。學生回答完以后,老師先條理化,再歸納,最后總結。這樣,可使學生在動手、動腦的基礎上獲得理解,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綜上所述,雖然定向探究時,教師給學生提供大量幫助,但學生在觀察和分析,以及假設,推理時,教師起著引導而不是代替的作用。換言之,開展定向探究教學時,教師不是直接施教,而是尊重學生自己的判斷和創見,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學生進行定向探究學習時,教師并未為他們鋪平學習的道路,自己仍需努力,發揮主觀能動性。
二、自由探究 所謂自由探究是指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時,極少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而是自己獨立完成,開展自由探究時,學生自己提出探究的問題,確定探究的對象,設計探究程序,收集資料,檢驗假設,直到最后作出結論。
針對自由探究,我選擇了初一的《馬》,具體過程如下:
1. 導入 :用多媒體展示關于馬的一些圖片,讓學生談談看完后的感受。
2. 檢查預習:多媒體出示生字詞,由學生解答。
3. 出示自學目標:與作者一起,感受兩種生存狀態下馬的不同命運(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將自己喜歡的詞句畫出來,寫上批注。)
4. 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從剛才的學習中,你知道了些什么?你獲得了哪些信息?說出來與大家分享。(學生自由發言,老師板書,然后歸納總結。)
5. 孔子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那么對于這篇課文,你們還有哪些不知道的?或者你還想知道些什么,都可以提出來。(學生自由提問,老師記錄。對于一些非常簡單的可以當場解決。提完以后,可歸納整理,最后由學生討論完成,對于學生不能解決的,老師可作適當引導。)
6. 在學生的疑惑都解決了,將預先準備的兩個帶有總結性的問題用多媒體展示出來:(1)展示“美的舞臺”:一匹家馬,一匹野馬。比較一下誰更美?(2)如果你是一匹馬,你將會選擇哪種生存方式?為什么?
7. 總結。課外拓展:課下可以寫一個你最熟悉的動物,但要融入自己的感情。
在自由探究中我們發現,教師的主要作用在于給學生提供所需的資料,起著活動的輔助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因而從這一點而言,自由探究與定向探究是不同的。自由探究對學生的要求更高,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好的發揮創造性的機會。所以當學生從事一定的定向探究,學習知道如何著手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獲得某門學科的相應知識后,教師應鼓勵學生從事自由探究。
在《馬》這篇課文的設計中,最后探究的兩個問題是我預先設計的,這又是定向探究。
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是準備工作,如果在課堂上問題探究的較多,我可以不用這些問題。當然,從后來的教學效果來看,這兩個問題讓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生的興趣也非常大。從這里,我感覺定向探究和自由探究實質上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定向探究是自由探究的基礎,可以說,學生沒有開始的定向探究就沒有后來的自由探究。自由探究是定向探究的延伸和發展,也是定向探究的最終目的和歸宿。從定向探究到自由探究,教師的作用越來越小,學生的獨立性越來越強。當然,他們之間并沒有絕對的界限。
新課程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樣對教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我們能真正的領悟探究式教學的真諦,我們必將適應未來的教學。以上是我在初次體驗探究式教學的一點心得體會。最后我想引用屈原的一句話來表達我的心聲——“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