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課題開發探微
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開發出適宜學生自己研究的課題。那么,在這方面,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一、從解決學生身邊發生或學生關注的問題入手開發研究性學習課題
研究性學習通常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這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也許就是學生身邊發生或學生自己關注的問題。因此,引導學生從解決自已身邊發生的或自己關注的問題入手開發研究性學習課題,不失為良策之一。比如,我校高二年級有個班的研究性學習課題“貧困學生家庭原因調查研究”,就是該課題的成員從班上同學的言談及從學校定期開展的扶貧濟困活動中,了解到我校還有不少家庭貧困的學生,從而提出了這一研究課題。想通過調查,了解家庭貧困同學家庭現狀,研究其家庭貧困原因。經過兩個月的努力,該課題組順利完成研究任務,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全校師生中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激發了教職工、學生及部分社會人士資助學生的熱情,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校扶危濟困工作的開展。研究自己身邊的現象,研究自己所關注的問題,再加上教師的指導和同學的激勵,學生研究起來興趣盎然,主動積極,有利于達到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二、教學中發掘研究性學習課題。
從學科教學中開發研究性學習課題具有廣闊前景。一方面,每個學科既蘊藏著豐富的、可供開發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又能為研究性學習提供知識基礎;另一方面,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又能為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學科學習中,可引導學生本著自愿、互補、人數適中原則組建研究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結題之后在班上組織研究成果報告會,讓各課題組宣讀自己的研究成果,暢談自己的研究體會。我校在物理、化學、信息技術等學科開展諸如“冰雹形成原因形容”,“有毒氣體實驗裝置的改進研究”、“中學生上網利弊研究”等研究性學習活動,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學生的興趣愛好中發現研究性學習課題。
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從學生的興趣、愛好中開發研究性學習課題,也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比如生物課上,有位學生對老師的葉脈書簽很感興趣,一看再看,愛不釋手。老師見此情景,便說:“如果你愿意,你也能做出這樣漂亮的書簽來!薄罢娴?”那位學生很驚訝地反問道!罢娴摹,老師肯定地回答道,“關于葉脈書簽的制作,在課本下章的‘小制作’欄目時有介紹。你先下去看看,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或需要我幫助的地方,可隨時來找我!币恢苤螅@個學生真的做出了幾枚漂亮的葉脈書簽,贏得了同學們的贊賞和羨慕。他在制作中的收獲可想而知了。不過,僅靠學生的興趣去研究某個問題是不夠的,還需要老師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及其研究情況給予指導,否則,可能半途而廢,造成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局面。
當然,研究性學習課題開發的途徑和方式是很多的。只要我們多留意,多觀察、多動腦,就可以開發出形式多樣、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研究性學習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