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語文教育要貼近生活
語文教育要貼近生活[教育論文]——姜太公釣魚(原創)
新課標強調,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語文教育要注重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生活與語文的關系是源頭與活水的關系。“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生活。這是‘根’”。但長期以來,語文教育工作者迫于應試教育,過分強調了語文的工具性,遠離了生活的源泉,語文教育只盯在幾本教材上,從教育到教學再到訓練這個過程中,人的價值、情感、地位可怕地消失了,越來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使語文教育成為“折磨人、束縛人、摧殘人”的一件事。
一、語文教育應該要走進生活,而且完全能走進生活。
第一、從語文的的本質看,語文和生活密不可分
“口頭為語,書面為文”(葉圣陶語)。在現代社會,聽、說、讀、寫、算、信息技術是每一位能正常生活的公民必須具備的生活技能。其中前四種能力就與語文有關,直接影響公民的生活質量和基本素質。因此,一個人如果語文學不好,他就很給在民族大家庭中和諧地生活,更談不上發展。德國洪堡特在《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的影響》一文中指出:語言是形成思維的工具。思維活動和語言從而使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眾所周知,語言屬于第二信號系統,離開了現實生活中的表象,語言就毫無意義,也不可能產生。語言和生活使多么密不可分啊!
第二、從語文的內涵看,現實生活是語文的源泉
語文的內涵雖是多樣的,但它首先是社會生活的,是用于社會生活的交際工具。“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作為社會生活最基本的交際工具,語文是隨著人際之間的社會交往得以使用、傳播和發展,因而其本身不但是一種文化,還是文化的基本表現形式和重要載體。誰也不能否認,“生活是文學、文化的本源”這一命題,我們有理由認為語文等同于生活,跟生活同樣地豐富多彩。學語文不僅僅是為生活作準備,學語文本身就是生活。語文教育走向生活是有著必要性和可能性的。
第三、從語文教育的實踐來看,現實生活是學習語文的最好學校
從大量的現實和有關的調查中反映出這樣一個現實:盡管經過許多年語文課堂上的學習,但學生卻積累淺薄,閱讀面狹窄;寫文章時言之無物,常感到沒有生活;學得很苦卻收獲很少,對語文課感興趣的同學越來越少,厭學情緒較濃。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在教學中常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有思維,但無智慧;有行動,但無熱情。因為老師沒有把生活中鮮活的事實引入課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實不是沒有出現在教材、課堂或作業 中,遺憾的是,這種生活事實僅僅是以例證的角色出現的。當教師為了說明某個觀點、證明某種結論、鞏固某一記憶時,事實才臨時被拉進了課堂,而此時此刻的生活事實,已經不是那種能給人熱情、沖動、直覺、遐想的事實,它是被人制作、化妝過的一個道具或角色。老師講得很辛苦,學生卻絲毫沒有感觸,因為這不是他有體會、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實,他是被動的、勉強的理解事實,而要讓他再寫出這種生活來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面對語文教學的這種現狀,語文學科作為多門學科的基礎學科,要做到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就是要變“應試語文”、“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突破課堂教學封閉模式,擴大學語文和用語文的時空界限,使學生利用課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廣泛的運用,在實際運用中提高聽說讀寫能力。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足夠的興趣,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由狹窄的課堂教學變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學。
第四、從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看,應用于生活是語文教育的必然趨勢
語文最終是為了用語文,語文是“應用之學”,而不是“應試之學”。如果我們割裂語文學習和現實生活的聯系,一味地“以本為本”陷在死讀書、機械地做練習之中,高分低能的現象不會消失,初中畢業生不會填寫銀行存款憑條,著名作家考高考語文試卷掛紅燈等的現象將終究是個令人笑不出來的辛酸的笑話。因此,我們要本著用語文的宗旨在語文教學內容上力求貼近學生現在與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使之有利于培養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需要的語文能力。教學形式上力求在課堂中創設生活的場景,激起學生學以致用的興趣和需求,在現實使用中教活語文。
二、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語文因生活而精彩。積極探索走進生活的語文教育。
第一、教師轉變觀念,變“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
課堂是教學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語文教改的關鍵在于如何把狹窄的課堂教學引入社會實踐與生活實踐中,把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
在語文教育走向生活觀念的指導下,變課堂教學以教師的教出發為學生的學出發,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只是扮演輔導員,教練的角色,學生才是主角,是主人,教學活動是一次集會式的討論、探討,與會的是學生,學生是討論的主體,是學習的主體,教者是主持人,召集人,需要巧妙地把握討論的方向和進程。教完全是為了學,服從于學生的學,服務于學生的學。面對語文教學的這種現狀,語文學科作為多門學科的基礎學科,要做到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從觀念上講 ,就是樹立“生活是語文之源”的大語文觀,變“應試語文”、“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從做法上講,就是突破課堂教學封閉模式,擴大學語文和用語文的時空界限,使學生利用課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廣泛的運用,在實際運用中提高聽說讀寫能力。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足夠的興趣,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由狹窄的課堂教學變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學。
第二、探求語文教學的規律,延伸閱讀教學的生活空間
語文教學中要充分讓學生用課文,創設學以致用的語文學習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廣泛的社會實踐與生活實踐中吸取生活素材與語文素材,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但單靠教材加大篇幅進行生活素材與語文素材的積累,從而根本解決語文“服務于生活”這一問題顯然不行。解決好“反映生活”與“服務生活”的問題,要深入生活實踐,注意從生活中閱讀積累,擴大篇章閱讀量與篇章閱讀范圍。
第三、以人為本,引導作文教學走進生活
長期以來,作文成了師生共同的心病,教作文、改作文成了折磨人的苦差使,有作文課的日子是學生的“黑色星期”。究其原因無非是因為學生自己不想寫作文,沒有激情靈感就是大作家也寫不出象樣的東西,何況是學生呢?在語文教育走向生活的觀念指導下,指導學生寫以生活為宗旨的“生活筆記”。使學生擺脫了根據老師命題,應命而作的束縛,由“為教師立言”變為“我手寫我口”,改變學生在傳統作文教學中被動的地位,成為習作的主人。
第四、聯系生活,注重學生進行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
聯系生活,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在教學中開展充滿富有個性和積極思維的語文實踐活動,將語文靈活地與影視、藝術、戲曲、民俗等生活形式相結合,探究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尊重學生的生活權利,把課堂教學的時間交給學生自己研讀。利用節假日帶領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有組織地開展各種游覽觀光活動,通過調查與活動開展,加深學生“反映生活”、“服務生活”的認識,同時及時進行積累與訓練,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結起來。
美國教育家華特·B·科特涅斯提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聯系生活學語文,讓語文教育走進生活,既“導流”,又“開源”,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1《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英)羅素著,楊漢麟譯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
2《再論教育目的》 (英)約翰•懷特著,李永宏等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
3《生活體驗研究》 范柏南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