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透課改理念 考查語文素養——中考試卷亮點評析
湖北省黃岡市教研室語文教研員 王澤芳
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教研室 余有明
2004年黃岡市中考語文試卷繼續保持著優良的傳統,滲透課改理念,堅持課程標準,在考查的深度、廣度、開放、創新上有新的突破,一切旨在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其理念與實踐受到了全國各地師生和專家的好評。現將試卷的亮點評析如下,以就教于大家。
一、板塊分明,呈現語文學科的能力框架。
作為書面的考查形式,全卷與往年一樣繼續分為三個板塊:積累運用——閱讀理解——寫作。這三個板塊是語文教學的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較科學地體現了語文學科書面的能力框架結構。在分值的分布上,積累運用17分,較之去年增加了2分;閱讀理解53分,較之去年增加了8分;寫作50分,較之去年減少了10分。去年的寫作考查分為作文修改與話題作文兩部分,今年只啟用話題作文一個部分,所以分值減少了。理由在于,我們認為,作文修改也是寫作過程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進行考查,實際上造成了考點的重復,因為學生在寫作文的過程中,肯定存在著對作文的修改,而修改作文也是為了使自己的作文能夠更美,更有質量。
另一方面,我們去年所考查的作文修改的文體是議論文,同時也存有考查議論文的目的,因而今年沒有考查小作文,一是變化形式,二是從去年的調研情況來看,本題的得分率只為43%,由此看來,這樣的題型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們今年不直接考查學生的作文修改。
在寫作這一板塊里,我們還特別設有書寫分(5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基礎上,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關注學生日常識字的興趣,關注學生寫字的姿勢與習慣,重視書寫的正確、端正、整潔,激發學生識字寫字的積極性。”書寫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的體現,同時也是當前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非常薄弱的環節。我們想以此來引導師生在教學中對此高度重視。
另外,我們還結合語文標準的要求,嘗試著滲透口語交際的考查,如第16題(假如有一天火星人來到地球做客,請以導游的身份向客人介紹你知曉的一處旅游景點及特征),這就是口語交際中的介紹類與交往類的綜合,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以生為本,充滿人文關懷。
以生為本不是一句口號,不是冠冕堂皇的外衣。而是實實在在的行為。在擬制試卷時,我們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
1.減少試題數,減少閱讀量。
去年試卷以小題計算的話,總共有30道,今年的試題數比去年少了4道,這是試卷簡約的體現。同時,我們也在力求減少讀題量,據我們的統計,今年試卷的文字閱讀量只有5000多字,在前幾年的基礎上有了大幅度的降低。另外學生的答題字數也與全國課改實驗區大致同步(與貴陽市相差無幾,比常州市略少),這樣做,是為了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的時間,不至于為讀文和寫文而疲于奔命。
2.試題設置科學,為學生答題提供周到的服務。其科學性主要體現在試題的設計上,題干中都有明確的指向性,不使考生出現理解上的困難和歧義;二是知識和能力的考查呈梯狀推進,由易到難,逐步引導考生思維的深入,做題的過程就是對文章由淺入深的思考過程。例如:《歷練中的飛翔》中的五個題目,由直接的文本信息題(17題)——到信息的整合能力題(18題)——再到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19題)——語言文字的欣賞與評價題(20題)——到最后文本的拓展探究能力考查題(21題)。整個過程由淺入深,有層次,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具有鮮明的科學性。這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3.試卷中的材料都可稱得上是“美文”,熏陶著學生的情感。《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的基本理念”部分要求“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本卷所選材料,不管是積累運用題,還是閱讀理解題,我們都要考慮材料的人文性。在積累運用部分,如第2題,這是一段賞心悅目的排比段。在閱讀理解部分,《歷練后的飛翔》教育學生應從小接受磨練,使自己“擁有一雙為藍天作準備的翅膀”;《錯過就會永遠失去》告誡學生抓住機遇,珍惜現在。這些都對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積極作用,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也大有裨益。當學生讀著這些文字的時候,他不僅僅是在答題,更多的是在沐浴心靈的陽光,不僅僅在欣賞著美的文字,更多的是在進行精神的旅行。
4.作文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很有特色。這是一道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話題作文,材料較淺顯,話題很大方,學生應該有話可說,有事可寫,而且試題沒有設置審題障礙。就學生的實際來看,在即將離開學校之際,應該有很多讓自己覺得慚愧的地方,與人的交往中有許多的不足之處,這些都需要向別人作真誠的道歉。有的老師說這道題是“心靈的攝影機”,讓學生曝出心靈的底片,同時也是一種自我反省。從所調研的一些試卷來看,我們欣喜地看到了一批好作文,這些作文有自己的思想,語言清新,結構完整,內容充實,擬題出新。如有的考生開頭用排比,既使語言亮麗又成為文章的總起,這樣構思獨到、新穎;有的考生引用名言直接入題,令人耳目一新;有的考生感情深沉、含蓄雋永,娓娓道來,讀后余味無窮;有的考生擬題巧借成語、歌詞或嵌入傳神動詞;有的考生選材角度獨特,有自己的真情實感;有的考生場面描寫精彩,細節真實而生活化……據我們的調卷分析,今年的作文平均分達到32.45,與2003年持平,高出2002年的四個百分點。
三、強化積累,建構精神大廈。
語言學習重在積累,這是語文學習的本體之一。因此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就不能不考查學生的積累。本卷考查學生的積累分數達到12分之多,占全卷的10%,是歷年黃岡卷中比例最高的一次。考查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進行。
1.直接考查。直接考查語言文字的認讀、理解、書寫情況,直接考查古詩文的記誦、理解情況。這是積累的最基本的部分,也是主體部分。如第1 題,第3題,第8題等。
2.結合課內外考查。語文素養的形成不是僅靠課內就能解決的,它需要大量的課外積累做基礎。如本卷的第3題的第(3)題,其答案既可在課內找到,也可在課外搜尋。
3.用列舉的形式考查。這是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又一個新的要求,以此來檢驗學生課內外閱讀的整合能力。如第12題,答案中的墨子、晏子是教材上的人物,諸葛亮則是課外讀物中最尋常的人物。
4.用聯想的形式考查。學生在閱讀中會對文本產生很多的聯想,或從主旨上,或從關系上,或從結構上,或從語言上,或從寫法上……本卷第25題第(2)題,就是讓學生從文本的主旨方面去進行聯想,由此聯想到一個能表達相同主題的名言或俗語,其考查的角度很小也很巧。
四、注重探究,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及“學習過程與方法”的考查。
我們過去多是考查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及“學習過程與方法”也應該成為評價的內容。也就是說,對學生的考查,不僅要關注知識技能的掌握,還應該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尤其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的進步與變化。本卷力求通過擬制探究題而在此方面有所突破。從而“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語文課程標準》)
1.探究古詩詞。考查古詩詞是黃岡卷的一個傳統,是基于我們對新大綱、新課標的深層把握與理解而作出的。對于古詩詞,應該不僅僅只是識記,還應有較深刻的理解,甚至有一定的賞析能力,這樣做同時也為學生在高一級學校學習古詩詞打下堅實的基礎(高考對古詩詞是必考無疑)。第7題設有兩道小題考查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賞析。實踐證明,持之以恒地注重對古詩詞的考查,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閱讀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探究整合閱讀材料。對文本的閱讀理解不應過于拘泥,過于狹隘,而應整合各種學習資源,在考場上就是充分利用好試卷所提供的多種考試資源,把握各種材料中的內在聯系,從而整合出新的視野,生發出屬于自己的個性閱讀評價。如第21題就是一道典型的探究題。學生在回答本題時,首先要對原文本進行深刻領會,然后對照所給的三則材料,進行整合之后,才能探究出合理的結論。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整合“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探究題不是僅僅對幾則材料的各自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把幾則材料放在一起進行整體思考。因此我們在擬制本題時,對所給的三則材料進行了反復的斟酌與揣摩。其目的是為了給學生一個更為廣闊的思考的空間,使學生“好答、能答、答好”。
3.探究熱點問題。語文天生與時代有緣,“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誠為至理名言。而我們的語文教學引時代活水就能使語文教學顯出鮮活的生機。每一年的全國各地的中考卷都毫無例外地在這方面大作其為。這里所指的“熱點”問題,不僅僅是指近期所發生的時政大事,確切地說還包括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情境等。如本卷的第4題,第6題等。第4題,是典型的時政題。第6題,是延用多年的環保題,但命題形式有變,以表格的形式,讓學生去探究結論與感受,答案開放,學生有話可說。
4.探究科學問題。《語文課程課標》指出:“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如 閱讀(二)《人類能移居火星么?》,擬制本題的角度主要是:淡化文體特征,考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尤其是第15題,表面上是一道語感題,看似與文體無關,但如果不具備一定的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則不能正確回答問題。因此在答題的過程中能不知不覺地感受到科學的嚴謹與樂趣,激發起他們對科學的好奇之心,從而熱愛科學,使科學在其人生中占有一席之地。
五、創新表達,體現個性情感特征。
鼓勵創新是任何一門學科都要堅持的。但是作為一門母語學科的語文,如何在此方面有所體現?這確實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我們的做法是:
1.客觀題減少。全卷真正意義上的主觀題應為23道(除第2題外,第1、3(1)(2)題也應是客觀題,因為它們的答案實際上是唯一的),分值達114分,占全卷的95%,比去年高四個百分點(2003年試卷中的第1、2、3(1)(2)、12、25(1)題答案都是唯一的,屬客觀題,分值達11分,百分比為9.2%)。
2.答案不唯一,鼓勵創新。如第3題古詩詞默寫中第(3)小題考查“登高”方面的詩句,就沒有局限在課內或初中所學詩句,而是范圍更廣;第5題的三詞選一詞自由寫話;第6題第(2)題談有關感受等都充分地體現了這一特點。本卷的這些主觀題的答案都是開放的,追求個性和多樣性,提倡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感體驗進行個性化的表達。因此我們所給的參考答案都是列舉示例,答案中用“意近即可”和省略號去表示。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給閱卷老師一個“醒”:不要唯參考答案,答案不可能是唯一。
(六)內外結合,走大語文教改之路。
“溝通課堂內外”,生活就是最大的語文課堂。因此我們在擬制試題的時候,課內外結合,以課外為主,意在用這樣的考改導引教學,導引教改。
1.考查課內外中的積累。課內積累是基礎,課外積累是補充,內外結合進一步充實學生的精神大廈。本卷第3題(古詩文默寫)、第12題(列舉外交人物),第25題(寫名言俗語)就是典型代表。
2.探究課內外中的材料。在設置探究題的時候,我們整合課內外中的材料,讓學生在更廣闊的背景中去思考,真正考查學生的“會學”。如第21題中的三則材料,材料一取自課外,材料二取自課內(《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材料三取自課外。
3.閱讀材料以課外為主。本卷共考查了四則材料,古詩文取自課內,三則現代文《人類能移居火星么?》《歷練后的飛翔》《錯過就會永遠失去》均取自課外。對全卷進行統計,取自課外材料的分值達101分,占84%。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新課改中要樹立“用教材教”而不僅僅是“教教材”,學生要樹立“用教材學”而不僅僅是“學教材”的觀念。
(本文節選自《湖北省黃岡市2004年中考語文試卷自評報告》,并獲全省評比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