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課堂教學 培養創新能力
“時代呼喚創新教育,創新教育呼喚創新人才,而創新人才培養關鍵在于創新教師和充滿科學與創造藝術的課堂教學”,課堂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陣地。創新人才的培養對傳統的課堂氛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提出了挑戰。在教學中,我做了如下探討:
一、開放的學習氛圍,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1、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是學生創新思維得以順利發展的前提
傳統教學,教師主宰一切,教學信息的交流方式是單一的,教學的重心放在了知識的傳遞上,而不是學生的學習上,容易導致思維定勢,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合作學習的基本原則是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我將班內學生根據成績、智力、能力等方面差異分組,4人一組,共14個小組,各組實力相當,教師的任務是提出學習要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事學習活動,通過集體討論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討論中發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提出自己的設想,使課堂教學由一個活動點變成14個活動點,對每個問題發表見解的機會增加到原來的14倍,學生的學習由封閉式變為開放式,由單項交往變為多項交往,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創新思維則滲透在各種能力中。
2、合理的競爭機制,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合作學習隊小組作為評價單位,“榮辱與共,息息相關”,他們通過互幫互學,從中感受成功和進步的快樂,學習較差的學生自卑感也會消失。生生合作,個性民主在這里得到充分發展,學生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壓力,而產生強大的動力,求知欲強烈,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3、鼓勵學生質疑,是培養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
“學則須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沒有疑問,就沒有新的見解,創新更無從談起。因此“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合作學習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不唯書,不唯師,打破思維定勢,當學生提出不同見解時,教師給予客觀評價,充分肯定。久而久之,學生愛發表不同意見,喜歡出新點子,思考問題的角度新穎,學生在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中生疑、質疑、解疑,探索學習、合作創新,鍛煉了思維。
二、開放性的內容,為培養創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傳統教學,教材內容就是教學內容,教師教學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脫離教材”。造成學生知識面窄,思維閉塞,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開放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有力保障。如何向教材以外拓寬呢?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教學重難點的延伸
教師根據教學的重難點,適當補充一些資料,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如在教《食物從何處來》時,補充了這樣一個例子:“100多年以前,凱巴伯森林一片蔥綠,生機勃勃,小鳥在枝頭歌唱,活潑而自在的鹿在林間嬉戲。那時森林中大約有4000只鹿,但鹿群后面跟著一群貪婪而兇狠的狼。當地居民組成狩獵隊,25年間殺掉6000多只狼。鹿的總數很快超過10萬只。可人們很快發現,整個森林像著了火一樣,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緊接著疾病像妖魔的影子在鹿群中游蕩,僅一個冬天,鹿就死去了6萬只。”通過這個例子他們明白了食物鏈中任何一環都不可缺。同時引伸人與自然應該和睦相處。
2、外界信息的補充
即教師充分利用現代媒體,適時引入充分體現社會時代最新成就和重大事件,教師應成為最新信息的發布者。如美伊戰爭、神五飛天、禽流感預防、臺灣”公投“……這些信息,學生獲得后使學生“處一室之內”而知“天下事”,為培養他們創新能力打下基礎。
3、學科之間互相滲透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這充分體現了語文與其它學科的關系。如:可以用語言敘述各種圖表內容,理科的公式;在教《聽潮》時,在學生感悟、理解的基礎上,讓他們用簡筆畫畫出海睡圖、海醒圖、海怒圖三幅圖,學生積極性很高;教《食物從何處來》時,用食物鏈表現生物間的關系。
教學中增強了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學生知識豐富了,興趣濃厚了,為培養創新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改革教學方法,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
改革傳統教法,用全新的方法指導學生,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真正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我認為要處理好三個關系。
1、重感悟,輕分析
陳舊的教法教師講,學生聽,瑯瑯的讀書聲少了,教師費時費力的講解多了,課文讀不了一遍,老師分析了兩節課。這種教學方法輕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的特點,忽視了學生學習中的主人地位。搶占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時間,從某種意義上就是剝奪了學生閱讀中感悟、體會的權利,學生閱讀分析能力越來越低,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我在教《春》時,抓住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感悟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學生就會受到美的感染,對春的無比喜愛之情自然會體會到,繁瑣的分析將文章分解的支離破碎,學生沒有感悟品味的機會。文章的美發現不了,更難創創造美,創新能力更無從談起。
2、重訓練,輕指導
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好比“教練”與“運動員”的關系,傳統教學中,老師變成了運動員,學生成了觀眾。老師分析問題的話多了,學生的時間被搶占了,又怎能練出能力。運動員的能力是練出來的,不是教練講出來的。特別是人文色彩濃郁的語文學科更是這樣,學生要閱讀,要感悟,要在心靈的觸動中領會、理解、提高,這樣才能實現能力的提高。
3、重思維訓練,輕知識訓練
傳統教學重知識積累,忽視了學生的思維訓練,只注重語文知識的訓練,字會寫了,詞會解釋了,要分析文章精彩在哪里?妙在何處?竟張口結舌,話不連貫,詞不達意,這正是重知識訓練,輕思維訓練的結果。
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進行想像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的訓練,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想像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人類一旦失去想像力,創造力也就隨之枯竭了。因此,我在教學中總是充分利用教材內容來訓練學生的想象力。講文學作品時,盡量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文中的形象,使學生通過想像再現文中的人與景。教《皇帝的新裝》時,4人一組討論續寫故事,結局多樣,故事精彩。長期堅持,學生想像力得到了訓練。
發散思維也是創新思維的一種,要求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種方法思考問題,如同數學中一題多解一樣。教學中,我通過多種環節來訓練思維,閱讀教學中,除正面教學外,還從反面啟發學生,換個題目怎么樣?這個詞換成另一個詞行嗎?刪掉這一段行嗎?等等。讓學生思維發散開來。在議論寫作中,提供一個材料,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提煉論點,從而多角度訓練思維,鍛煉了思維的靈活性。
逆向思維,不按通常的認識思維習慣思考,而從其反方向思考,得出與共相反的結論。在教《孔乙己》時,假如孔乙己中了舉人,展開想像,學生的想像豐富多彩。“逆向思維”的結果,同學們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的認識。在作文教學中,我嘗試較多,往往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長期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思路開闊,想像豐富,見解獨特,創新能力自然會逐漸提高。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教育理念提出,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改變觀念,盡可能多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