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課堂教學 讓講堂變學堂
當改革課堂教學 讓"講堂"變"學堂"
代語文教學專家魏書生老師,每年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外講學,不能上課,即使在校時間,很多情況下也不講課,而是坐在教室后排寫文章,而他每一屆初三畢業生升學考試,語文成績仍處全市上游。有人說不可思議,其實這之中的奧妙就是--讓"講堂"變"學堂",變"講學"為"自學"。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這"兩個轉變"呢?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錢夢龍老師也說過:"要使學生學好語文,關鍵不在教師"講"的如何,而在于能否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自己去讀、去寫,在不間斷的讀寫中鍛煉能力,尤其是自學能力。無數實踐證明:濃郁的興趣是構成學生學習的動力,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所以,語文課要有吸引力,這樣才能調動學生良好的讀書激情,引發學生的讀書欲。
如在教《食物從何處來》時,補充了這樣一個例子:"100多年以前,凱巴伯森林一片蔥綠,生機勃勃,小鳥在枝頭歌唱,活潑而自在的鹿在林間嬉戲。那時森林中大約有4000只鹿,但鹿群后面跟著一群貪婪而兇狠的狼。當地居民組成狩獵隊,25年間殺掉6000多只狼。鹿的總數很快超過10萬只。可人們很快發現,整個森林像著了火一樣,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緊接著疾病像妖魔的影子在鹿群中游蕩,僅一個冬天,鹿就死去了6萬只。" 由此故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緒,教師再提問:"這是為什么?請從書中找出答案。"
我想學生很快就會對類似枯燥的說明文內容感興趣。《食物從何處來》這課學生讀后也就會明白。為此上語文課時,不要機械地忙于讓學生自讀課文,可設置一道練習、講簡短的故事或笑話、典故等,要與講課內容有關聯,以引起學生自讀興趣。
二、 明確目標,設計問題。
讀課文,并非只為了完成后面的習題,應使思想、思維更新,受到啟發,服務于今后的工作生活。語文教學中無論是講讀課,還是自讀課,教師要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要深入鉆研文章,文體,明確每一課的學習目標,把握學生自讀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心理,接受能力,然后設計出自讀提綱。如《死海不死》:
1、 可先講述文中所敘的兩千年的一個傳說,扣住學生的心,使其處于興奮狀態。
2、 引導學生看課文中的一幅插圖,告訴學生一個不會游泳的人可以不借助任何外物,躺在水面上看書,聊天,在水中游戲等,都不會被淹死。讓學生產生好奇心,求知欲。
3、 打出投影中設置的問題:
① 死海在什么地方,地理課上學到了嗎?
② 這個"海"為什么叫"死海"呢?
③ 既然叫"死海"又為什么說"不死"呢?"不死"是指什么?
④ 課文最后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又是什么意思?
其次設置問題的難度要適中,既要有一定的深度,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又不能高深莫測,做到難易適度,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出的、隨機發現的問題要善于通過課堂點評,有意識地進行恰當篩選,靈活處理,達到更便于學生自學的效果。
剛開始訓練自讀時,要以不高的要求讓學生體驗成功,建立信心,繼續以體面的成績和說理教育激發其興趣,再以新的目標不斷激勵,擴大戰果,從而形成"成功--興趣--成功--新的興趣"的良性循環。
三、留給空間,合作探討。
學生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決不能低估學生的潛能,他們看問題的角度,思維的靈活性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常常超出我們的想像。可以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講解,提問,把寶貴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多讀,多說,多思考,多鉆研,多實踐。可讓他們同位或分組討論、爭辯,也可以把課堂直接交給學生,具體的做法后文有介紹。那么討論中需注意什么呢?
1、 不能失去自我,從而導致自流學習。
2、 要導學。在學生還不會學,沒有掌握某一類文章的自學方法之前,教師要把這類文章當著范例,內容要精講,緊緊抓住重點,牽動一隅,提挈全篇,學一篇帶一串,由一串再歸納出一類文章的學習規律,悟出學習方法,由已知推向未知,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點石成金的本領。把知識和能力在自學實踐中得到有效的遷移。
3、 要與學生合作探討。一些學生會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看作弱勢群體,討論中或害怕人反擊、或出于不愿被人視為愚蠢的心理,他們可能選擇沉默。還有性格內向的學生,或思維一時跟不上,需要時間思考的學生,可能對討論很不適應,教師尤其要主動與他們合作互動。
4、 平等互動,適度調控。互動中可能性會遇到不同觀點的碰撞或遠離教學目標 ,教師要與學生平等,還要適時調控,適度引導。
做到以上四點,能有效地讓學生自主學習,使他們逐漸養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因及果,由點及面,由偶然及必然的思維習慣,幫助他們把所學的知識系統、序列化,這樣學生就能"循文悟道"既領悟文章表層的明示信息又能發掘深層的隱含信息。
四、指點迷津,交給方法。
1、 指點迷津。教學實踐證明:與其教會學生,不如教會學生會學。讓學生從"我學會了"走上"我會學了"之路,還需要老師指點迷津,交給方法,讓其善學,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借代"和"借喻"的識別。這兩種修辭,學生總會混淆,此處,教師可把借代當作一個人的綽號。讓學生明確:綽號就是屬借代。然后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要取那么個怪綽號,從中找出綽號與本體的相關性,進而得出借代的特征性意義。
2、 交給方法。
初中生自控力不強,千篇一律地教學生讀課文、分段、總結主題思想、分析寫作特色,會出現學習疲軟、要不斷變換花樣,推陳出新,有意保持學生旺盛的求知欲,每節不僅要有新內容,而且要有新教法,教師要如同一個魔方,變幻無窮,對學生的吸引力要經久不衰其方法很多,此處介紹幾種:
1、 表演眾評法:
小說、童話、戲劇一類故事性較強的課文,都可以提前讓學生預習、準備,然后直接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充當觀眾的同學劇后要當評委積極進行評論。評論重點在于某某段或某句臺詞表情應如何,音調應是如何,動作又怎樣配合,因為它表現了主人公的什么思想……這樣同學們對課文的理解不會停留在淺層面上,而是將文章深層次的寓意挖掘出來了,此法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動手、動口、表演的能力,而且還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著思考,學會思考,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白毛女》劇本選段,可以師生同臺演唱,也可以放《白毛女》歌劇光盤給學生看,然后讓同學們自編自演《白毛女》新傳。《世說新語》三則,可以讓學生裝編成課本劇,組成三個小組各演一則,剩余學生充當評委。學生會很感興趣地閱讀課文,挖掘文中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
2、 賞讀法:
散文、詩歌、演講稿、古詩文一類,讓學生有表情地高聲朗讀或低聲慢吟也可借助于幻燈、音響等現代手段,通過音韻美、節奏美、聲響美、方言美、語符美、詩意美等,把學生帶進詩情畫意中,感情溢于外表,仿佛身臨其境,從而獲得美的體驗,美的熏陶,達到與作者共鳴。如《周總理,你在哪里》等。還有一些電影節選可直接用光盤讓學生欣賞,如《一個都不能少》、《泰坦尼克號》等,看完讓學生寫觀后感。
4、比較、討論法:
同類體裁,題材的文章可進行比較、討論。如《醉翁亭記》、《岳陽樓記》比較其運用的表達方式、寫景目的。促使學生將書讀薄、讀透。
5、感受法:
讓學生通讀課文,并迅速捕捉信息,經過初步思考得出感受,適用于《背影》、《愛蓮說》等,更適宜于《生命的意義》、《桂林山水歌》等自讀課文。
如《背影》要求:從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的句子或段落。先速讀全文,然后回答書后理解分析中的第一道題。感受父親的背影原是作者常見的,現在寫的卻是使他非常感動的背影。那么,本文著重寫的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看見的那個背影?
6、領悟法:
教師在提出閱讀訓練要求后,讓學生反復精讀課文,不斷對獲取的語言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從中悟出某個道理,并通過說或寫表現出來,它適宜于可讀性很強的教讀課文,如《我的老師》、《藤野先生》、《桃花源記》等。
7、揣測法:
讓學生根據文章的標題或部分內容揣測一下整篇文章可能寫些什么,然后再把自己的揣測和文章的內容對照、比較,從而使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鍛煉了思維能力,培養了情感意志等。如《變色龍》引導學生從這個標題入手,這是一種隨周圍物體顏色而改變自己身上顏色的動物。然后讓學生揣測,作者為什么用動物的名稱作文章的題目。
8、評論體會法:
讓學生在認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將整體感受或某一點突出的感受寫成短文,引導他們自覺接受教育,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效果。如《想和做》、《論"基本屬實"》、《送東陽馬生序》等。
9、打擂臺法:
適合于復習階段對字詞、名言、警句,背誦語段、古詩文的檢查、以男女或小組為單位進行擂臺賽,結果記分,還可適當賞罰。
10、模仿法:
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仿寫、自改、互改、評改。
如學習《荔枝蜜》一文,寫一個小動物,要求以思想感情的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由開始的"不大喜歡→想去看看→因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而贊美→決心向它學習。先抑后揚,波瀾起伏,仿格式,構思選材、立意、布局、謀篇、描寫技巧、表達方式等。
11、拓展延伸法:
此法是引導學生在已有的知識領域和認知能力的基礎上觸類旁通地領悟知識、擴大知識面,提高學生認識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
如:魯迅的《一件小事》朱自清的《背影》等作品,作者沒有具體寫主人公的肖像,我們可以引導學生以文中的實寫內容為依據,續寫肖像增進對人物形象的全面認識。
當然,自讀中肯定會遇到許多疑難,那么首先要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其次是解決困難的方法。被困難卡住,習題解答不了可先復習有關內容,再不懂,找有關參考書查看,如還不行,找同學討論或向老師請教。一些復雜的盡量經過學生、老師的共同議論,就會解決了。解決的困難越大,收獲也越大,而且從中能體會到一種心理快感,學習的熱情和效率自然也一定會增加。
總之,教學過程 自始至終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就是演員,老師只能是導演指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要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余地要給足學生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動腦、動手動口。在"動"的過程中,他們的認知水平,辨析能力知識素養,品德情趣以及讀寫聽說能力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讓我們把講堂給學生吧!在明確教學目標 的前提下,盡量精講,多給他們自主讀書的時間,鼓勵他們說,引導他們讀,這些是他們走上社會,參與激烈競爭不可缺少的致勝法寶,也是國人素質提高的外在表現。讓語文教學多一些語驚四座的雄辯高手,多一些自學能力強、思維創新、談吐不凡的時代適應兒吧!那樣,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才算成功完成了教學使命,我們的教學才會因此邁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