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賞讀”中享受語文
語文學科具有積淀豐厚的人文魅力。語文的學習過程理當是一個對話、感悟和享受的過程。當如行云流水,充滿理解的愉悅、頓悟的驚喜和創造的歡樂。遺憾的是,時下不少語文課仍然拘謹有余,灑脫不足;瑣碎的問答“操練”有余,開放的互動啟發不足;缺乏熱情,少有智慧。長此以往,語文課怎不令人生厭?
回顧歷史,閱讀教學走過了由解放前的“背讀”到建國后的“講讀”,再到改革開放后的“導讀”這一發展歷程。這幾年,浙江的周一貫先生在小語界提出了“研讀”的閱讀教學新理念,他關于研讀的系列文章對每一個一線教師都不無啟示。但我總以為“研讀”這一詞匯更多科學主義的理性色彩,與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不甚吻合。語文閱讀不是科學研究,語文閱讀應是審美欣賞(欣賞語言、欣賞包蘊在文字間的人情與物理)。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指出的“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我將閱讀的這一過程命名為“賞讀”。我以為 “賞讀”的提法更富于學科特色,更賦有人文關懷。
上一篇新課文時,我常常對我的學生說,“今天這篇課文又是一件很不錯的藝術品,同學們認真讀一讀,品一品,看有沒有一雙慧眼發現它的美來,有沒有一顆敏感的心感受到其中的情味來。”我提出“賞讀”,要求學生把課文當作一件藝術品來欣賞,主要出于這樣幾點考慮:
一、讓閱讀成為一次發現的旅程。
大雕塑家羅丹曾言:世上本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時代的良心。翻開課本,不少選文不僅語言美,而且形象鮮活,情感豐富,常常包蘊動人心魄的藝術美。所以,我們要在教學中向學生滲透這樣的觀念:語文閱讀不是生活中隨意的消遣性閱讀,漫無目的;也是一般的了解性閱讀,淺嘗輒止;它應該是一種投入的欣賞性閱讀,應當以一種積極的審美心態,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賞、評價文本中的人與事、景與物、理與情,不僅觀其“言”,還要品其味,悟其神。如此,閱讀過程便成為一次審美體驗,一次發現美的旅程!
剛剛教學朱自清先生的《匆匆》這篇散文時,為了引導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向去讀,在課始階段,我向學生介紹朱自清的人品與文品,讓學生感受到,今天的閱讀是與一個文學大家的對話,從而引起學生的閱讀期待,“情欣欣而意切切”地投入其間。在這主動的“智力探險”中,學生不僅讀出了美,而且品味到了文章的語言美和意境美。一次次的發現,一次次的喜悅與享受。語文課的魅力彰顯無遺。
二、讓學生的心靈在語言的天空里自由放飛。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的分析講評代替不了學生自己的閱讀實踐。閱讀不僅是一種信息的攝入過程,而且也是學生調動自己的情智與文本的對話過程,與作者情感的交流過程。現在,我們老師在課堂上也讓學生讀書,但問題是這種讀主要是為了回答老師的問,配合老師的教。在一些所謂的公開課上,甚至是走馬觀花的讀,裝腔作勢的讀,作秀的表演讀!心是浮的,氣是燥的,何談“神游其間”,何談“浮想聯翩”,何談“悠然心會”。“賞讀”突出學生的主體閱讀地位,保證學生寬松、自由、開放的閱讀時空,讓學生有時間讀,有心境讀,追求一種讀書的無擾與無我,一種從容與自在,讀出感覺來,讀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里,把一顆稚氣、水一般澄明的心靈放飛于語言的天空里,從而產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憎的情感體驗,為人生的未來發展構筑起一座精神的家園。
三、讓課堂因為學生的個性張揚而美麗。
過去的“背讀”枯燥僵化,是對人性的漠視。“講讀”凸顯了教師的精彩講,而忽視了學生的主動學,學生的主體性從此喪失。“導讀”呢?導在先,讀在后,課堂上往往表現為學生不是按照自身的需求迫切地讀,而是在教師的指令下讀全文,讀某段,讀某句。老師讓想便想一下,老師讓質疑也便提問,老師讓交流這才討論,亦步亦趨,這哪是什么“導讀”,分明是對學生閱讀意志的扭曲。至于“研讀”,學究氣太重。如果按照一般意義上理解,“研”的目的是為了“求真”,答案是唯一的。而漢語言的意合性注定其語義是模糊的,是豐富的,怎么可以用一個“標簽”來貼?
那么“賞讀”呢?首先賞讀給學生以溫暖的心理暗示:閱讀就是對文本的欣賞,是有情趣的,可以帶來美感與愉悅的。這讓學生對閱讀產生了一種渴望與期待。其次把閱讀的第一棒交給了學生,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你怎么讀,怎么想,這是你的權利。”學生的主體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體地位之后而漸漸形成的,有了主體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發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以為……”“我能不能這樣說……”“我推測……”“我補充……”“我不同意……”)。只有了豐富多彩的“我”,課堂才是美麗的。
前不久教學《窮人》一課,我們曾圍繞對窮人西蒙的一段描寫——“她頭往后仰著,冰冷發青的臉上顯出死的寧靜,一只蒼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從稻草鋪上垂下來。”——展開討論。有學生說“她伸出手是想再撫摸一下她的孩子,她拼命的往前蹭著,可她用盡了力氣,也沒有夠著……她舍不得扔下她的孩子啊!”隨即有同學提出了不同意見:“她的手往前伸著,我想一定是想呼喊人來,來救她,來救她的孩子!可外面的風太大了,加上她病了,她那樣微弱的聲音誰聽得到呢?可她還是這樣喊著,喊著,直到沒有了一口氣……”又有同學站起來說:“她的頭往后仰著,手往前伸著,我想是不是在禱告上帝,在她臨死前,還是不放心她的孩子。對,她一定是仰面禱告上蒼:上帝啊,睜開眼,救救我的孩子吧!”……我傾聽著,和孩子們一起憤怒和悲泣著。對每一個孩子來說,這是浸入骨髓的一次生命體驗!
四、讓研討成為閱讀之后學生的自然需求。
正如上例,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加上閱讀材料本身內涵的開放性,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學生興味盎然地賞讀,不同的學生對文本會作出不同的“解讀”。由于讀得真切,心有所思,這時他們便會萌生傾吐、與人交流的沖動,他們渴望自己的感悟體驗得到同伴的認可,他們也想聽到別人的真知灼見。于是他們首先會自發地在臨時組合的學習伙伴間展開溝通與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中發表自己的見解,他們入景入境地朗讀,他們入情入理地解說,他們學會了聆聽,學會了表達,學會了接納、贊賞、爭辯、互助,他們不斷地對自己和別人的看法進行反思和評判。通過這種合作與溝通,他們看到了文本的多側面,思考的多途徑,從而對知識與方法產生新的洞察與領悟。這種研討不是老師強加的“為賦新詞強說愁”,這是學生賞讀之后的自然需求。交流中內化了語言,交流中讓思想變得深刻,這是對文本感悟體驗的釋放,這也是反思中情感智慧的升華!
我常常在心中勾畫著這樣的好課堂,也努力讓這樣的情景在我和我的學生間演繹:課堂是有序的,但又是無序的,一個教師,幾十個學生,大家彼此相融,心在共振。聲情并茂的朗讀,妙語聯珠的品說,獨辟蹊徑的發問,精辟機智的點拔,幽默詼諧的旁逸,開合自如的遷移,教室時有笑聲,教室里更多思考。
這樣的課堂流溢著生命的光華,但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必須對學生有足夠的信心、耐心和愛心,首先要指點學生學會欣賞:讀通、讀熟、讀出“味兒”來;一邊讀一邊想,勾劃圈注,隨感隨錄(如詞語的妙用,蘊含的情感;句段的表達方式及其表達的效果。)。其次要引導學生學會表現,不僅敢于表現,還要善于表現:站起來讀書、背書要把心放進去,以情感人;面對面議、辯要言之有禮,言之有序,以理服人;上講臺演示、演說、演讀要大方又大氣,以真取勝。教師的微笑是必需的,贊賞的笑,鼓勵的笑,會心的笑。這一切都圍繞語言而展開:感受語言、理解語言、品悟與欣賞語言、積累并運用語言。這一切又不盡是為了學語言,它還和學做人結合在一起。語言在運用中活了,方法在實踐中掌握了,學生對于自己也更加自信了,語文學習于是成為一種精神的享受。